读书笔记︳2.15目标:阅读12篇文献 实际完成8篇
手上一共23篇文献,看了标题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与美术教育有关,一部分是核心素养,剩下的通过标题判断不出来。核心素养占一半,所以今天先完成另一半。
八问质疑(不知道这词是否合适)美术考级能否实现当下要求的美术教育,显然与现今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为什么社会就这么热衷考级呢?我觉得可以从社会培训机构、升学机制、家长、学生这几个方面分析。段老师在第7问中谈到,就社会培训学校来说,“考级商业价值高利润空间大……”。如果考级有助于升学,加上社会培训机构的宣传导向,就会影响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越往后就会发现,这种功利性考级是没办法证明孩子有多厉害,也不代表孩子通过美术学习获得了多大的文化修养和美术素养的提升,仅仅是花钱短训买了个等级而已。但是要把这种观念传达出来,还真有一定的难度,至少在我这样的四线城市是如此,自己认识的很多同行老师都在做这个事情,家长也热衷于此。 另外,在第八问中说到“美术教育成本低,最易在边贫地区普及。”美术教育成本真的低吗?我怎么不觉得呢?是怎样个成本低法?在贫困地区就地取材开展美术教育吗?可是美术教学是个视觉形象教学,学具不说,教具资源就不一定能够满足需求。我在学校教学时,教室的投影色差大还模糊,想引导孩子们去真实感受一幅名作的美,孩子们都不一定能接收到,何况是没有这些教具的地区呢?
尹老师用“不种地的收割者”形容美术考级,很有意思,看完我就好奇了,如此不合情理,怎么就成20年的中国社会文化了呢?考评机构又是何方权威呢?也有不少专家提出取消,为什么就不见动静?是动了谁的奶酪吗? 稍微查了一下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儿,首先百度了一下考级的收费规则

在百度中还了解到“聘请了著名美术家陈醉先生等10余人担任评审专家”,便查了下陈醉先生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位填补国内裸体艺术研究和创作的画家。 在中国美术考级网2018.11.1发布的美术考级概述里有这么一段话。

在《谈美育》一书中有讲过,儿童美术的价值、概念、分期、儿童美术研究等。 顺带读了篇儿童启蒙教育的文章——童蒙养正。“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审美的眼睛,浸润内心情感、品 行,养正心、正德、正见、正行。这是童蒙美育的重要责任。” 掌握儿童发展的“跑道”与“时代”特征;考虑三个问题;两种类型的儿童。
在这篇文中对大概念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1.大概念目前还没统一解释,原来有两种表示方式(陈述式和具体词汇)还以为我考试写的只是对“大概念”的浅薄误解,也算是蒙对了吧。 2.大概念的来源,否杜威推布鲁纳。 3.美术中的大概念可分为社会类和学科类。 4.其实大概念教学和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是相互联系的,从一个大概念转变为一个中心问题,再拆解成小问题,一一突破。 5.原来不是大概念教学只是其中一种模式!不是唯一!(以前不知道的),要肯定小概念的作用,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引导。
另外更加了解了“蒲公英行动”,通过乡村美术教育传承文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美育专题
了解了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厉害的原因;茂公与尹老师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
以前对绘本兴趣不大,后来慢慢开始关注,而且绘本阅读和创作的热度都越来越高。但是绘本制作教学要放到课堂里,对我来说有难度,小小尝试过简笔漫画记录学习生活的教学,效果不佳。 本来介绍了绘本从西方传入,分两类“为儿童而创作”及儿童“为自己创作”,后者更有教育意义——沉浸式学习。绘本为跨界成果,涉及文学和绘画两个门类。文学体现故事力(《全新思维》中也提过,另外关注安东尼·塔斯加尔《故事力思维》) 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本能。绘画是故事视觉呈现,具有时间性。 重点是尹老师探讨了绘本的中国心和中国貌,这一点是我没接触过的。中国心——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表现中国传统和现代结合的价值观;中国貌——中国式的绘画方式。 引用了深圳玉律小学的教学案例(厉害,找了些资料学习)





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真的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整个学校上下同心的持续努力。羡慕这样的教育氛围。想要进入到这种氛围中,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对比起这些优秀的老师,我真是差远了,还是得修得一技之长啊起码(专业绘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