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本书,我也是跪着读完的
顺便看了下书评,不少人评论太啰嗦,一个简单道理重复很多遍等等。
不由得皱眉头。
不管什么书,我都特别尊重和珍惜作者劳动成果,抱着欣赏的心态读着。

《刻意练习》这本书,帮我们从多个真实案例、不同行业分析天才真的存在吗?能成为某领域的高手真的是因为他智商高或者基因好吗?虽然关于一些体育项目等受着客观体型体质制约。
莫奈尔能有完美音高,能在音乐方面从小成绩斐然,离不开他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影响,离不开他的刻苦训练。
Elon Musk发发明出那么多众人想都不敢想或者一致认为不可能的产品,也跟他家庭环境和从小培养自我学习创造能力有关吧。
为什么人们喜欢把成功归于天赋呢?我懂了。因为人们希望人生中有这样的奇迹,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现实生活中那些古板而令人生厌的法则。
就好像: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辞。
以前读《Little Women》,Amy放弃画画说了这么一句话:Talent isn't genius,and no amount of energy can make it so.I want to be great or nothing.有一阵子对此深以为然。后来慢慢意识到这就是为自己退出或者放弃找心里安慰。
分析一下Amy的成长,她这么认为也是对的。她从小家境不好,哪有导师指导和更多时间去进行刻意练习。与巴黎纽约大城市同领域的同龄人相比,自己就逊色多了,深受打击。
所以为什么从小训练某方面技能比成年后解锁新技能更重要。因为成年后,就客观方面,你受工作家庭等影响很多,很少能工作时还能真正每天专注投入四五小时学习新东西。小时候没啥压力,就可以一心专注眼前。
书中三姐妹被父母特意培养成象棋领域奇才就是最后的说明。
首先,不能只有背影、没有背景;其次,有恩师和父母正确引导与支持的加持;最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兴趣+认真专注+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来达到质变。
以前我也以为没有音乐天赋五音不全的人,就学不好一门乐器成不了歌手;以为没有数学天赋和清晰逻辑思维的人就进不了数学领域或者学不好计算机语言;以为只有有运动细胞的人才能在体育领域有所造就。
并不是。
被书里面30岁了立志学好高尔夫的丹尼斯深深折服。他证明了:从0开始,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在瓶颈期不放弃,将0变成1,之后的刻意练习相当于在1后面加0 使得能力越来越强。
我自身也证明了这点,只要愿意花时间有目标有方法的刻意练习,高中数学可以从26分考到130分。
考到高分之前,从初三开始我数学越来越差,只能在及格边缘徘徊。就不懂啊,就不会做题呀,认命吧,你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
突然某天不知道考场上干啥了,随便蒙都不止考26分吧!班主任也是数学老师,把我叫出教室,很平和地指着成绩单上唯一的飘红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二天我就跑去书店买了本5cm后的高考数学辅导书。天天晚自习做数学题,有一次还把老师认为少个已知条件题目有问题的题在梦里解出来了。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一个月后,月考数学130多。
这件事是我高中三年最大的收获。
感谢这本书,告诫自己:真的不要拿天赋当借口。比尔盖茨和朗朗等都做了书评,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汗水。一万小时定律也没啥毛病,还不是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嘛!
没有谁是天生什么都会的。虽然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导师或者条件去学习,但只要愿意花时间,总会精进的。
如果累了,不要放弃,要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