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书影音记录(semana 7)
书
去年最后一个季度我开始疯狂买图像小说和漫画,虽然会购入《建筑师》和《方向》风格的图像小说,但是更偏好的还是《马当家的饭桌》类型的,没发生什么惊天动地大事、只是记录认真生活的图像小说/漫画,我称之为“心灵马杀鸡漫画”,例如《海街日记》(在读第二卷)、《散步去》以及这周看完的《小森林》。硬给这部作品提炼一个剧情线索大概就是“回家吧,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寻找到自己”,受了情伤的迷茫女主角在从小长大的地方攒够了精神和勇气后还是返还了都市。漫画里会认真教授做农活技巧以及展示节令食品制作要点,估计哪天和爷爷奶奶探讨一下会更有收获。从大学开始我突然很喜欢逛菜市场,也喜欢在公共场合观察他人(顺便听人家说什么),这种吸收烟火气的行动会让人对世界的喜爱更深一点点。
另外一本让我大失所望的图像小说是《蓟与玫瑰》,不知是画风太让我不适还是因为我本人对英国史敬谢不敏的态度,这书看得我有点难受;不过看书的同时我在玩手游《Reigns》,两相结合还挺互补。我对英国作家和英国影视剧印象都挺好,但是一到了历史领域再看到这帮家伙就会涌起难以言说的反感——OMG子贵圈人是只会英语吧?是吧是吧?离开它就没法独立研究了对吗?一辈子都不后悔自己选了南欧史来玩耍。BTW,这漫画里玛丽·斯图亚特卷开头那句话真是让人肃然起敬——男人们,还能再给她什么呢?


(配图来自@后浪漫 在本书豆瓣条目下的评论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02463197/)
最后是一本描写对象是新加坡永发街但是作者是大陆人的不知能不能被定义为东南亚华语文学的小说。《永发街事》是我在方所买的,每个月我都会去浏览一下月度港台作品栏,然后用我妈的支付宝付账买两本书,在口子越收越紧的时代买到就是赚到(只可惜我藏书的眼光和手速都用在大陆脆皮鸭文学上了,奶奶个熊)。买这本书时候我还在练车,开着车在天河区东山区来回转悠,最后去太古汇玩耍了一番,因为15分钟4块钱的可怕停车费,匆匆抓了一本书就走,半年后才把它翻出来看完。能明显感觉到十二篇小说间作者状态的起伏,他用来压轴的《野火》我看过就忘,《物种和起源》、《三代》两篇反而印象深刻,序言中王德威不喜的《祝福》我却觉得是佳作,看来我真的不太理解文学圈哈哈哈。不过还是觉得有些可惜,台版书在大陆要卖100多,结果我买了本似是非是的新加坡文学(但是不是我付账所以并不肉疼嘎嘎)。
影
昨天抓住机会随手点开了友邻标注想看的《魔鬼代言人》,看到基哥不禁让我感慨现在国外娱乐圈也不行。诚然怀旧没啥用,可是90年代的片子现在看起来就是别有一番味道,更何况演员各个美丽又穿搭得体。只看简介我还以为这是法律片,后来才发现是宗教片,后期观感有《罗斯玛丽的婴儿》的味道。
播客
这星期还算有空听听节目。不合时宜的《反思过劳时代里,「工作」的意义》和《 学院里的资本主义:今天的大学还是象牙塔吗》、naive咖啡馆的《对话梁鸿:有“打工人”的自觉总是好的》以及小声喧哗的《为什么「心灵奇旅」给我的慰藉只有五秒》都在讨论系统性问题与内卷,这话题在媒体圈一直火热,反过来想就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发现卷的状态是不太舒服的或者说是卷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我自认为从小就有躲避卷的技能和幸运,长这么大还保留了相当的个人空间和自由真是不容易。这样的偏好让我仅仅是阅读别人(或主动或被动)卷的经历都大呼可怕,生怕哪天自己也要加入其中。naive咖啡馆这期节目讲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虽然现在的系统让人无处可逃,但是总有缝隙能让志不在此的人发现、休憩”,算是对几周之前自己的问题的一个回答。
随机波动039《当妈妈忘记了我:一次关于照护、记忆与死亡的对话》,如果没时间和妈去看李焕英可以听听这期。不管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国内对“死亡”相关的话题都有点刻意回避的意味,但是这事又不能完全避免。小声喧哗的《为什么「心灵奇旅」给我的慰藉只有五秒》里也有探讨生死问题,不能直面死亡的话其实也没法正视生活。《当妈妈忘记了我》的嘉宾是《给妈妈当妈妈》的作者陆晓娅,母亲患上认知症后她照顾了一段时间但搞得两个人都身心俱疲,四处考察后她将母亲送到了离妹妹家只有几条街的养老院,此时她有时间仔细观察自己和妈妈的相处模式以及反思亲子关系和生死问题,她的妈妈也算是打破了国内认知症老人住进养老院后平均寿命只有半年的记录,在五年半之后才离世。陆晓娅感觉在妈妈患病期间两人的相处模式才像母女,因为时代原因她的父辈多数都少年离家、并没有很好地接受情感教育(但是我想说东亚模式不受时代牵绊,就是很难建立不那么畸形的情感模型),于是一辈子风风火火搞事业,面对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却犯难。后半段内容是关于生命的思考,陆晓娅的母亲年轻时是驻外记者,一辈子以文字为生,年老患病后开始不认识家人、不认识文字,到了后期头没有办法抬起、需要戴上口水巾接口水,让陆晓娅自己都不愿再拿出母亲青壮年时风华正茂的相片对照——不过她经历过妈妈患病到死去的全程之后反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死亡和失去自己所有的印记了。
另外有忽左忽右的《特番:怪力乱神话新春》和硅谷早知道的《Bonus丨我们消化了大量海外内容,再来解读Gamestop事件》。
最后强烈推荐展开讲讲的《【番外】辞旧迎新广播电视报:走出舒适区,寻找舒适区》,这节目太适合心灵马杀鸡了。
PS.中文播客圈里为什么男主播都那么爹?即使我特别喜欢忽左忽右也时不时觉得这俩男的欠被杨笠写段子,日谈公园这类更是因为爹气浓郁取消订阅了,难不成东亚男的真是大部分不行?
购书清单
萧红《呼兰河传》(江西人民出版社),原来那本送给同学了,购自狗东。
Anita Brookner《天意》,购自当当。
廖雯《不再有好女孩:美国女性艺术家访谈录》,萧红《小城三月》,陈染《与往事干杯》,购自孔夫子旧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