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杂记(一)
南京
先锋书店
印象里第一次听到南京先锋书店是在本科课堂上,去过该店的同学不多,但多是提及其种种优点。而唯一还记得的是有同学说“它是在一个地下车库里,没有窗户,完全不透风。”
来南京后,与室友相约闲逛,我首选先锋书店。挑定周末去到了五台山总店。尽管出地铁后需步行好长一段时间,但步伐丝毫不减其轻快。“车库”门口有好些人在与招牌合影,外观看上去面积并不是很大。待走进去后,方知此言甚早。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店内保留了车库构造,沿着斜坡上去,是一大片开阔的场地。为一探究竟,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图书,而是徒步丈量了其大小。我想“大”可算为其最大的特点了。

当时恰好赶上店内“向诗歌致敬”的活动,其文创和横幅都印上了主题标语。而我也得以在诗歌专栏处大饱眼福!尽管一面贪婪地欣赏着已拆封的图书,但主要还是在找寻我最爱的阿赫马托娃。虽然店内只有一套关于她的诗集,但我已然很满足。

不过说到底,先锋书店并没有吸引住我,即便它有精美的文创,丰富的线下活动,以及种种书店该有的样子它都有。我想正是它的“大”而“全”,失去了最值得一提的一笔。

而后另一周末,我又去了老门东的分店。相反,这家体量上较小的先锋书店反而更令我欢喜。或是因它的木质装修,或是因其图书摆放。


到店时已是晚上十点多,可店内还是有许多顾客。但拍照的多,看书的少,买书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这家店处处体现着设计精巧。上下两层,全木结构,上楼时还能听到嘎吱声。阁楼中空,俯视可得另一番视角,而我正是在这位置偷拍了我的室友,有站在隐秘处窥他人阅读的感觉。


书店进门处有一个贩诗机,里面有关于鲍勃迪伦各种版本的诗集。其中膨化食品包装袋式的塑封最吸引我。但又不禁质疑,难道诗歌也需要如此“浮夸”的设计了吗?

南宁
漓江书院
暑假因学车,在南宁小住了一段时间。七月底,终得进城游玩了一圈,此行是为探访书店。早就在网上有看到说南宁又为“文化沙漠”。而我偏要去其中寻一寻绿洲。
漓江书院位于步行街三街两巷,步行街算得上是南宁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了。初进书院大门就很是惊喜。古色古香,完完全全的书院味道,装修得很别致,大概是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古朴的书店了。


或许真是“沙漠”的缘故,店内基本没有什么顾客。书籍似乎也许久无人打理,随意抽取一本,手上便沾满了灰尘。最难过的是,我本以为这样漂亮的书院,在选书上或许有些不同,然而,不仅走的主卖畅销书路线,而且很多图书实在不值得推荐。想找几本诗歌,最终也无果。好在偶遇到了一直想买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于是毫不犹豫拿下了。

《火车上的中国人》由后浪在2017年出版,作者为王福春。书中有114张照片,是作者乘坐火车上千次拍摄的。最早看到这本书是在豆瓣上,这些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在这些照片的背后,是一个流动的中国。以前我常乘坐绿皮火车硬座回老家,最爱做的事情便是看车上的人,在这个特殊空间里,人们展示出了有趣的生存状态,也得以看到植根于人心底的道德素质。

佛山
先行图书
2020年五月住在佛山时,拉着妈妈陪我去逛先行图书。这家店隐在老社区里,但外墙体全玻璃的设计还是让人一眼认了出来。

似乎许多书店都喜欢在入口处采用“初极狭,才通人”的效果,先行图书也不例外,门口的小石径颇有“山间野趣”之感。
据说该店的店长是一只小猫,刚见到它时,正威严地坐在前台,爱答不理的看着你,让人不敢靠近,当然,你若是伸手抚摸,它也是不反抗的。

这家店我算是比较喜欢的,除了常规的附加有咖啡台外,里面还有一小处地方供卖花,干花鲜花有序放在一起,煞是好看。店内图书也很有趣,有很多装帧特别的图书,一本本拿起,即便不允许拆开,光是这装帧就很令我陶醉了。




以上便是2020年我去到过的一部分独立书店。从2017年开始,每到一个城市,我便都习惯性去找寻书店,即便是新华书店,我也会走进去看一看,大部分时候并不为买什么书,仅仅只是为认识这家书店。
曾在导师课上围绕“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这三个问题做自我介绍。在谈到将来我要去哪时,我说希望日后我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它不卖畅销书,仅是专注某一领域,能够以书店为中心,聚集一群爱读书爱读纸质书的朋友。
这些年,去过不少独立书店,但至今未能遇到特别喜欢的,总感觉他们都还欠缺了点味道,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每次去书店,我也都会思考它的特点,它对图书的选择,以及它的营销方式。当然,也常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
2020年上半年回长沙办理毕业手续时,和朋友约在一家新开的书店告别——阿克梅书店。阿克梅派是20世纪初俄国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赫马托娃、库兹明等,因店主尤为喜爱阿赫马托娃的诗,便用她的肖像作为书店明信片的主图案,以“阿克梅”作为店名,而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这个诗派。此后某日在微信读书APP上进行阅读时,APP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推荐了一本《我知道怎么去爱:阿赫马托娃诗歌精选集》,试读几首诗之后便陷进去了。后知后觉这位女诗人与明信片上的是同一人。当时惊呼,原来宇宙间还有这等神奇的力量。
逛书店总能有各种惊喜的发现,或是遇见喜欢的书,或是遇见投缘的书友,有时幸运的话还能遇到某本书的作者。所去到过的书店里,有些虽然面积小,看似很“羸弱”,但实际上却富含深厚的文化传播意义。刚提到的阿克梅书店便是如此。它店内的图书都是经过店主精心挑选的,类别以文学为主,都是一些小众的图书,或者版本稀缺的图书。在店主的组织下,经常会有书友读书活动,对于很多爱文学的人来说,阿克梅书店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此外,长沙还有一家我比较中意的书店——目田书店,“目田”截取自“自由”。这家书店里的每本书都可以任意拆开,在不损坏的前提下,可以任意阅读。我经常担心它会倒闭,但好在它一直坚强地生存着。如果说书店隐在老社区的一楼已经算是很特别了,那目田书店可以说是更为特殊。它位于长沙花炮大楼的17楼,倘若不是有朋友介绍,我还真找不到地方。
目田书店里的图书并不多,以人文社科为主,不卖时下流行的畅销书,但你想买的书若是在其他普通的书店找不到的话,来目田,它是不会让你失望的,经常会有外地读者特意来到目田淘书。像我在目田淘到的书有《妇女的力量与社会翻转》以及黄灿然先生翻译的《诗四十一首》。同样,它也与一些独立出版人有合作,会兼卖独立出版物,也会举行出版制作类相关的沙龙。最值得一提的是,还会放晚间场电影,一群书友聚集在目田,晚上十一之后,放下幕布,一同观影。
2020年八月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书店》,所讲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善心的寡妇,带着她仅有的财产,决心开一家书店。起初我本想着是个不错的开头,没想到故事的结尾却是如此悲伤,或是在任何时候,开一家书店都是不容易的。“火车开出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不需要任何一家书店。”
在书中也有许多触动我的句子——“开一家书店还是有某种责任的”。当面对图书是否为必需品的质疑时,文中女主回答道“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这样的物品当然是必需品”。
书店是有生命的。我无法想象一座城市没有书店的样子。希望以后我能如愿拥有一家书店,播下一颗小小的文化种子。
-
安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1 18: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