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奥克兰相交的一个月
搬到奥克兰一个月有余。
回忆起这场搬家,我只能用大起大落来形容——这两年因为covid的原因,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这种drama已经习以为常。相比起那些因为covid工签失效、跟家人失散、困在某个岛国大半年的新闻主角,我还是觉得自己受这件事影响相对比较少的人。起码在Hamilton生活期间,我还是过着一种不问世事的隐士一样的生活。
事情是这样的,新西兰移民局早已停止了所有临时签证的申请,一直到今年5月。
停止受理临时签证对本地人来说无足轻重,但对很多正在计划前来新西兰的外国人来说,无疑一盆冷水,把他们对所有的海外留学旅行的念想几乎都中断了。没办法申请学生签证,没办法申请工签,也没办法申请旅签,之前所有的对学校、对本地工作的申请和计划全部都要放弃。在移民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很多人对于2021年边境开放还是信心满满,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他们,2021年边境开放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现在看来,下半年能受理临时签证已经谢天谢地。既然全球边境都受限,那我也无必要在这份工作上死磕,相比起当个移民中介,我想我还是更喜欢讲述一些自己了解的本地风物,从一个奇葩的角度呈现新西兰大众语境之外的趣味。
就在昨天夜晚,手机又一次杀猪一样响起了covid alert。又是悲催的奥克兰,因为出现了新病例,全国独一份地,又进入了level 3封锁状态。
Auckland又再变“Lockland”,真是意料之中,又始料不及——想起来,我就是在奥克兰几次lockdown的空隙,及时搬到这里来的。
这一次,也是幸运。在去年年底,我接到了一个自己觉得挺满意的job offer,当时几乎整颗心就在1号公路上飙车,就像《ladybird》里面渴望离开小镇的saoirse ronan一样,看着Hamilton啥啥都觉得不顺眼,发了疯地想要离开。圣诞节的长假期,在奥克兰看了好几个房子,最后定下来,住在海边小区Murrays Bay,每天顺着高低起伏的公路能看到远方的火山岛Rangitoto。
新工作开展了1个多月,工作的内容驾轻就熟,是自己熟悉的广告行业。办公室在人人避之则吉的CBD,这里常年流传着各种恶性社会新闻,以及无数天价停车、交通堵塞、种族歧视、移民打黑工惨死等等都市传说。世界上没一个大城市,像奥克兰那样遭人嫌弃。
实际上有那么差吗?其实,工作本身已经抽空了我,根本没时间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游荡于奥克兰市中心。每天在离门口不远的巴士站上车,来到中转站Constellation,前脚刚下车,立马又要登上另一辆车。车程大概20分钟,穿过一大段高速公路以及著名的北岸大桥,立马就能到达公司门口,几乎没有多余的距离让人散步。每天如此,两点一线,几乎没有机会认识办公室周边的社区。所以,在CBD上班真的那么不堪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无解的。



初来乍到奥克兰,我有种强烈的心理落差。哪怕自己从一个比它繁华拥挤一万倍的城市而来,经历了Hamilton清心寡欲的2年时光,在奥克兰这座错综复杂的陌生城市里,仍然感到文化冲击。
我忍不住跟新认识的奥克兰人讲述Hamilton的风土人情。他们的反应像极了很久之前,我跟一些从来没离开过新西兰的本地人讲述中国。他们说,啊,原来是这样啊?啊~interesting。多讲两句,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呵呵一笑结束话题。是的,那个离奥克兰1个半小时车程的Hamilton市,在奥克兰人心目中连后花园都算不上,但是却莫名其妙地被我敝帚自珍着。我把奥克兰的一切都下意识跟它对比,奥克兰的人脚步匆匆面无表情,奥克兰的咖啡连锁店毫无灵魂;奥克兰没有Good George那么好的啤酒,也不可能有Chartwell那么亲切可爱的小区……
1个月匆匆流逝,奥克兰的好,逐渐让人忘却Hamilton的过往。
奥克兰是一个特别多元错杂的地方。这里挤满了世界上大部分种族,从欧裔、非裔、南美裔、泛亚裔……包罗万有,并且在不同的区域形成自己的文化圈子。这些文化圈子每一个看上去都像经历了数十年,有着完善而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地道的地方风味美食,有宗教建筑,有属于这些族群的周末市集……如果你闯进了Papatoetoe,你就像来到了一个属于印度人的婚纱街,富丽堂皇的印度纱丽礼服,只有在这里才会成行成市;如果你来到了东区Botany,你会找到环境与味道完全跟广东香港无异的茶餐厅,会有菠萝油西多士丝袜奶茶,所有人都在毫无顾忌地用粤语大声谈笑;如果你像我一样住在北岸,家里极有可能囤着泡菜、摆着小型家用韩式BBQ炉,孩子读书的学校会有不少韩国同学,家旁边有韩国教会或者美容美发;如果……你在南区?这个是很kiwi as的问题,你要么享受,要么忍受。


整个奥克兰就是一个由不同文化气候带组成的神奇城市,如果你不把自己囿于自己种族的圈子,那么每次社交都会有新的发现。搬进北岸之后,我们热衷于在Facebook的marketplace和trademe买家居用品,这些交易平台跟闲鱼一样,都是需要到线下接触卖家的。我们遇到过专门收购中古家具的业余翻新玩家,遇到过慷慨大方的中东大叔,还有大量住在西区的典型kiwi家庭,好像把他们的故事也一起带回了自己家。周末,热爱去二手店、farmer's market以及各种咖啡馆,能够窥探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情和喜好。在Avondale马场的周日市集,是新西兰最大的户外市集,每次去,都能找到城市里没有的野趣——有广东老人们自家种的广东中草药,有毛利人的海鲜摊子,印度人、中东人出售的形态各异的辣椒……这样的乐趣,需要人手脚并用地攀爬在城市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慢慢地发掘、品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穷山恶水出土匪的对立面,就是新西兰这样的地方。纯粹优美的自然风光,人心也变得柔软、宽广、温厚。是的,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新西兰人的共性,那就是——温厚。经过漫长的时光,无数的、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彼此重叠着彼此的身影,形成了灵魂里一抹极为柔和的色泽。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来自何方早已不重要,日后将身处何方也不重要,我已经找到了一种类似世界大同的理想状态,已经是我浅陋的世界观里最好的那一部分。我感到慰藉,无所谓再去执着自己未来的去向。
© 本文版权归 metallic饅頭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Sllacretsnom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22 20:20:02
-
sycamo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16 18: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