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杨宁老师
初看课程便喜欢上杨宁老师,广博、幽默、思考性与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晦涩的理论课程变得有趣。从第一节课到现在看完三节,对杨宁老师的整体认识都会更加一层。我觉得老师代表了这样一种存在,即无论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学历、头衔,在人格魅力与深邃思想面前,都不值一提。扩展来说,“穷则独善其身”不是虚话,当然老师不“穷”,作为读者、观者的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修炼自己,让那些以家庭、财富、权力等的评价标准黯然立场,不堪一击。当然,也能让自己不做这样的人。
(一)主体意志在哪里
老师用游戏沉迷这一例子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是自主选择去玩游戏,还是被推动着去行动?这个问题一下击中我,因为由此发现竟然有这么多时刻,我们并没有自主选择,甚至没有自己的意志。在对物的欲望中,是某种社会存在推动着我们去购买还是我选择了我需要的东西?在某个浏览手机信息的空暇,是我真的有什么想获取,还是仅仅为了填充时间让一个又一个标题带着我的注意力跑?
失去自主意志本来就是人会遇到的难题,现在社会的操纵机制让事情发生的更容易了。刚看过的《猫的报恩》,讲的是一个没有时间管理概念的女孩获得成长的故事。其实不会时间管理不就是失去自我意志的内容之一么,在我们用搞笑综艺填满空虚的时候,用连续剧度过一整个下午的时候,还有上面说的,用片段的信息来占据片段的生活的时候。
在许多被淹没、被击垮的人生关口,退缩的其实不是我们的意志力么。《我的天才女友》描述莉拉出现“界限消失”的感觉令我深刻的感受到这点,莉拉觉得人变形了,周围的声响不知为何变得遥远,她好像灵魂出窍俯视着发生的一切。能觉知到自己的感受并且诉说出来,我相信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意志力在场。不然我为何在近10年后才能隐约触碰发生在我身上的破碎感?破碎的内脏、垃圾、屎尿横飞在我的大脑里,从外表看我仿佛没有变化,但是我的内心怕死了,觉得自己就像大脑里出现的那些东西一样脏,我努力维持一个空壳不倒下,但是内部真的支离破碎了。
不能讲“马后炮”的话,说如果我那时也能静观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就像莉拉一样,一切会不会变得好很多。但在近10年的恢复与成长之后,我会说,许多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失望,许多人际之间的撕扯、裂隙、压制、羡慕,如果有意志力在场的觉知并理解它背后的缘由,那些关于自身的匮乏和人性的晦暗之类的东西,那么这些小的破碎都不会伤害到自己。
(二)反思/批判
批判,给人严厉感,咄咄逼人的,它意味着要反驳,要推翻;反思,似乎更温柔,态度更谦逊些,它意味着细水长流不怀偏见的理解。但是二者好像也没有不同得那么泾渭分明,在某个碰壁的穷途,我们低头自问,往往既是反思也是批判。比如《听见她说》第一期,女主在精心装扮又洗掉一切后,面对着镜子发问:是谁定义了美的标准呢?这是对自我在服从什么的反思,也是对既有秩序的批判。这样的例子,杨宁老师也举了一些,比如甜宠剧中以美貌为标准的爱情观,是怎么形成的呢?再如《狮子王》《白雪公主》等童话电影,其背后隐藏的而且被我们潜移默化接受的价值观有什么呢?
反思或者批判,都需要长久的理解过程。在听老师课的时候想到,如果在生活的许多细节中注入心平气和的理解之心,那么对待那些抱怨、唠叨、发狂、压抑等看不惯的性格现象会不会不一样?
(三)文学与真善美
许多观点是刷新我的认识的。
比如,我一直认为文字最有价值的是表达了真实,自己在写东西时常自问的就是有没有说假话。但是老师举的例子也不错,《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的虚构啊,但是我们更爱它而不是《三国志》。所以老师说,文学追求的并不是具象的真实,而是真实感。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也让我产生疑问,真实感又是什么呢?
讲文学与善的关系时用到了林黛玉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选薛宝钗那样的人做班长,而不是林黛玉,但是在作品中,我们又对后者倾注了更多爱意。之所以会如此,据老师讲解,人类被“文”所“化”是由放纵走向约束的过程,起初这种文质彬彬是一种美,但是在长期发展中,特别到明清时期,人已经在文化的规训下失去了自己的真相,就像蜡像人色彩鲜丽,衣着、表情都惟妙惟肖,但是少了某种真实的生气。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才华最高,同时又保留了自己之所以为自己的那份自性,相比蜡像人一般的薛宝钗,黛玉的“人味”更让人觉得贴近、喜欢。
老师举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一个理想的人所具备的“中”有多么难。给我们套上假面的东西太多了,上面说的过度的“文”一种,但是文不够的话,纯由本我力量所主宰的人也不讨喜。就算不能永葆“赤子之心”,但是能做到“中”,就是适当的“文”,再加一点无伤大雅的“自性”的话,也不失为一个本真、诚实之人。
最后讲到文学与美,审美性是文学性的第一维度。我印象深刻的老师讲黑格尔对“美”的定义:美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本质力量”和“理念”是美的形式背后起作用的根本东西,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摄像、书法等表达形式有很高的技巧,构图啦、线条啦等等,但是却无法激起人的美感,我想正是缺少了“本质力量”的缘故。这又令我想到文学与人的关系,如苏轼、陶渊明,其文字形式当然有其美处,但是背后更大的“本质力量”和“理念”,是他们对如何做人的亲身阐释。《芥舟学画编》说:“笔墨本是写人胸襟”,“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因此写书作画,就像“丹家炼形之道,假外丹以征内象”。其方法,是“多读书,参名理。令方寸之际,纤俗不留。若少着一点滞重挑达意思,即痛自裁抑”。最终,令“精神内蕴,而光华发越”,我觉得很好的讲述了如何使形式下有本质之物的方法。
这是听课印象深刻的三个点,后续再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