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窗秘抄》之一
我发现用写议论文的套路写短文做笔记很有用,那么就这样记录一下看书时的想法吧。
毕竟,学而不思则罔。
日本有种文体叫“抄”,白河法皇编撰过一本《梁尘秘抄》。明代天启年间也有一本《小窗幽记》。
那我这些,就叫《幽窗秘抄》吧。
《幽窗秘抄》之一
1.读书要注重学科思维,注重作者编书行文的逻辑,注重整体思维,要构建起对书本内容的框架。(这一块好好写写)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思维方法。譬如中文系,文学批评,批评者就应该有自己的审美和评判体系。我是英语专业,读这个专业,悔不当初,实在是悔不当初。好像就是信奉“量变决定质变”。好像背单词做阅读就够了,并没有什么整体思维。后来我翻阅之前厚厚的一本笔记,一个字,散。零散无比,散得就像工地上的沙。不过也不好呵责什么,毕竟背单词这种事情实在很难构建什么知识体系。
这里再谈书的整体构架和逻辑体系。
我在这里姑且以《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艺术概论》,还有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结合大学的英美文学教材稍微谈谈。
北电教材小灰皮的《中国电影史》和《外国电影史》都是讲电影史,但构架却不同。《外国电影史》先是讲电影的诞生,继而从国别的角度讲了欧洲,美国,前苏联,意大利,日本的电影,强调的是国别以及流派和划分;《中国电影史》则是以时代划分,从1896至今,电影发展的时期特征以及杰出代表。此外还有李少白也著有一本《中国电影史》,作者除了考虑历史时代,也同样强调电影本身发展的特征,更细腻地划分为十个时代。再就逻辑而言,北电教材《艺术概论》中“艺术的本质”一章中介绍了各个思想家的理论,但已经不是简单的观点陈列,而是很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思想家们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还有彼此之间的联系。
要不然怎么说后悔读英语专业呢,想起大学的英美文学课和教材,都是比较散。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文学应该注重作家的研究,而“不能将文学史写成作家评传的集成”。大学英美文学的教材完全落入袁行霈的禁忌,几乎成为“作家评传的集成”。还记得期末考题更是简直比导游资格考试的还要散。没有建立学科思维,这是现在想起来对大学学习遗憾的事情。不过这难道是学科本身特点决定的吗?小戢老师推荐过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散,真的就是散。哪怕翻译各种方法都知道了,可在实战中遇到难点,该歇菜的还是得歇菜。
不管是艺术史还是文学史,电影史,思维很重要,建立知识体系和构架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对了,在这里再吹一波北电教材《艺术概论》,虽然分为8个章,先是讲从艺术本身讲它的起源与类别,然后从思想的高度,讲艺术观念与流派;最后讲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本书是作为“学科建设项目成果”,不是教材,也就是说写出来不是为了让学生读懂的。不过相对于彭吉象那本《艺术学概论》的通篇车轱辘话,我真的很偏爱这本书。
2.创作上要紧跟时事,不要闭门造车,不要自命清高。在思想上把握时代脉搏,求新求变。
就算是刘和平的《雍正王朝》,出来的时候是九十年代末,正是国家在推行改革的时候。剧契合了时代的风向,也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写照。椎名林檎谈及《人生处处是美梦》灵感的来源,也说是在网站上浏览时看到网友的发言有感而作。《醉乡民谣》中,男主落寞地唱完歌走下舞台,煤油灯酒吧舞台上的,是鲍勃迪伦。
吴宇森的电影《太平轮》票房扑得惨烈,把公司都给活活拖破产了。他说过拍一部关于海峡两岸交流题材的电影是他的夙愿,是的,于是终于拍出了《太平轮》。可是迟了,已经太迟了。九二共识之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已经成为历史记忆,已经过去很久了。吴宇森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自言自语着一些陈年旧事了。再比如就像今年的《上阳赋》,原著小说都是三年前的东西,更何况影视制作本身就有一定的滞后性。本身制作周期长,等到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市场是什么风向早就变了。现在看起来里面处处都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套路。拿那些内容卖给现在的观众,颇有点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的味道。去年北电文学系考研的题有一个是以马保国题材写一个剧本。我从来不追网上那些时事,因为总觉得很多都是买的热搜,要不然就是“蛋黄的长裙”这种被强行造出来的梗。不想自己的思想被所谓热点牵着走,所以有意回避这些。现在看起来,如果当时我在考场,一定连马保国是什么梗都不知道,铁定要完。所以迟早要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3.学而不思则罔。看书看电影不要瞎看,不要囫囵吞枣,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今天看到明史,刘伯温的部分。刘伯温原本是元朝旧臣,辅佐朱元璋之前,他因为“南人”的身份在元朝得不到重用,而是隐居著述《郁离子》。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他碍于自己元臣身份一再犹豫。而后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诚意伯”,这个名字看起来没什么,但在网上看人说才恍然大悟——朱元璋对于当初自己多次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才答应这件事不是没有芥蒂的。“诚意伯”这个名字便暗含警醒之意。啊,这样看来,这行事才比较符合朱元璋的性格。毕竟开国他便大肆诛戮功臣,宋濂徐达都不得好死,甚至还有空印案,都说明朱元璋多疑阴鸷的性格;为什么明朝皇帝个个又蔫又弱,清朝就出“明君”?——那是因为敢说清朝皇帝不好的人,都死了。
其实这些很容易想明白,但还是需要自己思考。看电影也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