엄마 「妈妈」
父母与子女,似乎永远如一副阴阳八卦图,彼此相生相依,却又无法完全融合。
从《情迷高跟鞋》到《秋日奏鸣曲》,始终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横亘在母亲与女儿之间,并且越来越深,越来越远。
最近一部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才十几集我却看了很久——本以为可作为下饭剧,但哽咽还是让饭菜难以下咽。

一改韩剧常规的俊男靓女恋爱模式,这部剧开始向我们描述公主与王子完美结局之后的老年日常,以亲情、友情、爱情相互缠绕,把父母辈几十年来凝练出的人生向我们娓娓道来。
我们总向往自由翱翔的鸟儿,因为它们可以恣意飞向自己最终的目的地。晶雅阿姨推着在疗养院住了八九年的母亲来到海边,母亲随着鸟儿飞向了远方,晶雅阿姨悲伤地看着母亲,轻轻地搂着母亲,“妈妈,你看鸟......”那些年长的妈妈们,亦是别人的女儿,再伟大的妈妈,也会有绝望如小兽般嚎叫着“妈妈”的时候。

一代一代,都是如此。到了新的一代,未来的一代,那根看不见的线依旧在旋转着,以日常琐碎搅动着我们的一生,从出生、长大、青春、到成长、老去.......而后那些曾经不断想飞出去,想离开的,重又折返回来。
女儿懂自己的妈妈吗?在我这里没有答案。
我想我是不懂的吧,越长大越发现我一点都不了解她,想给她买衣服时,找了很多自认为她可能会喜欢的衣服款式发照片给她,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好看,太老气”,我疑惑不已,真诚地问我姐,是真的不好看,还是她只是为了不让我花钱才这么说。
从前无数次,女儿想给妈妈买点什么,妈妈总是拒绝,后来她们发现了一个咒语,只要说他们不喜欢,女儿就不会买,可是这句咒语却让女儿越来越不知道母亲真正喜欢什么。
妈妈在女儿面前“演技绝佳”,但也总有“穿帮”的时候。
——“妈妈,羊肉串要吃吗?”
——“不要,不好吃”
——“羊肉串你吃过吗?”
——“没有,但肯定不好吃!”
——“妈妈来,我们拍个照”
——“哎呀不要不要,那么难看的”(靠过来微微一笑)

有时候妈妈总让我惊讶,教她用支付宝支付,用淘宝购物,用滴滴打顺风车,用美团叫外卖,学做电饭煲蛋糕......小老太太每次学习新东西总是千般不愿,叫唤着“太麻烦太麻烦”,但又会眯着眼睛私下研究。
那种朴实的农村妇女,但却依旧不输年轻人的一股“好奇感”与“学习力”,特别像《山水情》里聪明能干的水花,众人都可惜水花这女子,如此聪慧却没有机会能再往上念书,嫁人后又命运多舛。
但个人有个命,活着得有个劲儿,要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对身边事物的不断了解与学习的信念。妈妈的这股子劲儿也深深影响着我,我不止一次在想,假若我是她,在这年纪还能依旧愿意了解新事物吗?我不知道。
两年前,妈妈用电瓶车载着我到地方小镇逛逛,我看着眼前的星巴克,走了进去,难得我们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妈妈开心地像个小孩说:“我第一次来这里”,倏然间像有谁在我心口猛击了一下,我扯出一个笑来:“赶紧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我转头望着窗外的黑暗,玻璃窗上倒映出她的身影,在我眼里渐渐失真。此后我给她不断充星巴克的卡,并总催促她尽快用掉。每次她去了星巴克,都会给我发一张照片,我总是变相地夸她:“洋气的妈妈”,她很高兴,我知道,妈妈的快乐很简单,但我总是闷闷的,这些微小的快乐总是给得如此轻而易举.......
我不止一次想给妈妈一些物质性的补偿,似乎觉得这样就能弥补曾经对她的“亏欠”。这种“亏欠”源于对小时候的那些清晰无比的记忆。
父亲去世后,妈妈一个人在镇上服装厂打工,养活了姐妹俩。有些事情我总不愿细想,那个时候一个女人,做的是早期的“996”,月工资五六千,既要保障日常吃住,还要留着两个女儿的学费生活费等等,而不懂事的女儿却总是伸手向母亲要钱,留给她自己的又有多少呢?
看着路边的洋娃娃,我调侃说小时候想买却总不给买,妈妈缓缓道,“那个时候多苦啊......”我沉默着,回想起小学的一次动物园春游,妈妈在我背包里塞了好几个红豆面包,给了我一张五元纸钞,可是到那里却发现除了干吃红豆面包,什么都玩不了,连临走时想买一根孔雀翎留作纪念都不行——因为一根孔雀翎七块钱......好笑吧,从前每每笑着说起,觉得它是我人生的一个无足轻重的梗,可是这梗为何如此鲜活地扎在脑海里,让我如今笑不出来,眼泛泪光?
记得很小的时候发过一场很严重的高烧,连续好几天,朦胧中感觉到妈妈夜里不断给我换冷毛巾,妈妈面朝西边的墙壁,低声呢喃着求观音菩萨保佑。最后妈妈带着我去杭州大医院看病。那个时候,萧山是萧山,杭州是杭州,没有大桥,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在我印象中,只有一艘很大很大的铁红色的船,载着很多人,包括母亲和怀里的我,奔赴杭州这座大城市。如今萧山属于杭州了,交通更便利了,可母女的距离似乎更远了。
和所有家庭一样,我们也总会因为一些生活细碎的事情有过小小的争执。子曰:“色难。”
曾和朋友就这问题深刻探讨过,再理智的成年人,在最亲的人面前,情感也难自已。而我很害怕,很害怕自己会说出或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言行,在有可能争吵的边缘时孔子的这句话总是如警言一般回荡在耳边,时时提醒自己冷静。“子女们认为自己已经很为父母考虑了,但是父母却似乎一点都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从前我也这样想。
生为子女,就是一种修行。在体谅父母担忧之心时更要明白也许他们由于成长环境,学习文化的局限而无法好好地,正确地表达对子女的关怀与爱意之心,在他们顽固又坚硬的价值观面前,学习了更多知识,拥有更多元的世界观的子女们应以更宽容地胸怀及和缓的语气巧妙地与父母沟通,虽不能完全解除彼此的矛盾,但抱着这样的理解之心,或许能消解掉一些彼此的强硬对抗。要知道我们总会产生错觉,好像父母会一直陪在我们身边。

坐在妈妈的电瓶车上,又一次驶向小镇,看着前面的电影院。
——“妈妈,我们去看电影吧?”
——“有什么好看的?手机上不都有吗?”
——“不一样的,这里屏幕更大,手机上没有的......你去过电影院吗?”
——“没有”
第一次带着妈妈去看电影,选了《你好,李焕英》。看得出妈妈很兴奋,早早地穿好衣服,上好厕所(我之前提醒她看电影中间尽量不要出去),晚饭吃好我们就出发了。考虑到妈妈第一次看电影,给她买了一桶爆米花,妈妈觉得味道很不错,不停地往嘴里塞,进去检票后又急匆匆地让我在洗手间外等她。看电影时我余光看着妈妈,很想知道她在想什么,觉得这种感觉很是神奇。看完后,我问她好看吗,妈妈淡淡地说:“不咋地,结局那个妈妈死了。”

在妈妈眼里,结局不完美就不好看,我抬头望着浓稠的夜幕,这就是人生,未来还有无数个遗憾和不完美在路边等着我们,但我们是可以避免大多数的吧?
后来她总是沉默着,我想,也许妈妈也在想她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