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论摄影》笔记 in progress
论摄影《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1. 人类依然存留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从形式上,图片就像投影在洞穴墙上的影子;在内容上,人类依然是被束缚着手脚的观察者,只能看着投影去臆断真相。
2.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3.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4. 照片包装世界,同时照片也被包装。
5. 书籍中的照片,是影像的影像。
6. 照片可以提供证据。
7. 照片表面上可以提供透明性和真实性,但摄影师总会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到拍摄对象身上。
8. 把拍摄对象理想化,是摄影的侵略性。摄影使世界成为潜在的拍摄对象,并尽可能多地捕捉拍摄对象。最后,一切的经验都简化成影像,观看者通过唾手可得的照片,仿佛就拥有了世界的经验,好像使一切经验民主化。
9. 摄影原本只是机器操作的业务和手艺,但随着摄影的工业化,摄影才有了艺术地位。摄影的工业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工业会巩固艺术性呢?)
10.摄影作为一种娱乐,一种社会仪式,一种防御焦虑的方法,一种权力工具。而作为大众艺术形式,摄影则变成了非艺术——因为缺少精英化的训练,大众流行之物必变成非艺术。
11.
12.照片是家庭联系的见证。虽然现代社会的家庭单元越来越小,但摄影却象征性地维系着大家庭的关系。
13.摄影和旅行是并肩发展的。
14.关于旅行中的摄影:拍照成为了拒绝经验的方式,旅行降格成为积累照片的活动,而拍照也成为了工作的延续——大家一定要忙着做点啥。
15.被剥夺了过去的人(不理解)
16.摄影已经成为体验某些事情、表面上参与某些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
17.拍照本身就是一次事件——干预、入侵、忽略正在发生的事情。
18.新闻摄影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这种不干预体现在对维持现状不变感兴趣,即使拍摄的对象在经历痛苦和不幸。
19.摄影的“下流”是矛盾的,它既有性幻想的存在,又和性幻想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20.
21.
22.相机仿佛捕食者的武器。
23.相机仿佛枪支,而拍摄则好像谋杀。
24.人们可以利用相机来发泄他们的侵略欲。
25.摄影通过冻结时刻,来见证时间的无情。
26.摄影的流行刚刚好和世界迅速发展相应合。
27.照片是“在场”和“不在场”的标志。照片是遐想的刺激物,它可以唤起那种不可获得感。
28.照片能以最直接、实效的方式煽动欲望。
29.照片可以强化共情,但是不会制造道德立场。共情需要以预先存在的道德立场为底。
30.照片记录的是重要时刻,它可以反复观看,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
31.
32.意识形态绝了是什么构成一次事件,而摄影的贡献总是在事件被命名之后。
33.照片所能激起的道德情感,取决与观看者对于这些影像的熟悉程度。
34.照片只要展示新奇事物,就会带来震撼。但恐怖影像不断扩散。
35.拍摄痛苦与遭受痛苦本身是两码事,拍摄痛苦并不具有强化良心和强化同情的能力。
36.反复观看会令震感的感觉消失。
37.照片的伦理是脆弱的,大多数的照片不能维持情感强度。
38.摄影的工业化使它迅速被纳入理性的——也即官僚的社会运作方式。
39.虽然照片可以提供证据信息,但在大多数人使用照片的场合,照片几乎毫无信息价值。
40.照片本身不解释任何事物,但能够引发你去推论、猜想。
41.如果按照摄影记录的世界来理解世界,那么这正是理解的反面。理解始于不把表面上的世界当作世界来接受。理解的一切可能性都根植于有能力说不。我们无法从一张照片理解任何事情。
42.摄影带来的认识是局限的。通过照片带来的认知,是一种滥情。
43.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我们在照片中获得的情欲快感——美、渴求终止对于表面以下的探索、渴求赞美世界的表面。这相当于将经验简化成观看方式。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次经验拍一张照片;参与一次公共事件,相当于通过照片观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