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扶阳
每一种疗法,都有其适用及不适用的情况。 就像艾灸虽好,但也可以成为外邪中的火邪,伤寒论中许多条文提到不适合艾灸的情况。 譬如,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最严重的,因误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现在都不看病人,一上来就灸。
“有些天才”总结中医就是扶阳,我都不知道从他们哪儿来的。仲景先师可是没说过,伤寒论中论阳明病大约占三分之一的篇幅,那你说中医就是寒凉吗?用赵绍琴当年揶揄过别人的话,就是不学无术。
某一附院,堂堂中医主任医师给一个阿姨吃了三斤生姜,还没吃完阿姨就出现了失眠、反胃,这是拿人做菜吗?难道是毕业于新东方厨师学校?
医生就是治病的,研究医术的,这是首要工作,而不是舞文弄墨,坐而玄谈,尊孔复儒,拉帮结派,评“专家”“大师”。都说下医治病,可是连一些普通的病都束手无策,恐怕下医都不如吧。
更可怕的是,一些长期在实验室研究小老鼠、研究细胞的、研究药物提取的,脱离临床,一旦评上教授,上了临床开中药就非常乱来。中医学界的论文多水心里没数吗?里面的数据怎么来的自己不清楚吗?
高血压就镇肝熄风,发炎就清热解毒,失眠就安神,腰痛就补肾活血……
所以,人家病人说,中医不行了。
仲景之后,有病于寒者,得火而喜,以为万物莫火若也;有病于热者,得水而喜,以为万物莫水若也。此皆一偏之医,非医道之正宗,离仲圣之道亦远矣。历代医家所著医书,皆各有所偏,不是医家正统。所以对待仲景之后的论述,只能抱着“不可全信其说”的态度。 然我中华正统医学何在? 仲景学说的精髓:长沙之学,盖用法而不执方,平脉辨证,相体定治,法由体异,方以证成。 仲景有云: 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仲景先师又举例说明如下: 霍乱证,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实,证随本变故也。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则无失也 。
死生大事,可不慎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