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查看话题 >《红楼梦》里的元宵
2021年元宵节将临。应景写红楼里的元宵节。
前八十回,有关元宵节的回目,竟有五回之多,可见元宵节这个节日的重要性。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这几回目,我翻来覆去看了许多遍,感触良多,也读出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感觉。分享给大家。
此篇写三大块儿。一是跟元宵最相关的三个女性;二是写红楼梦中人怎么过元宵;三是从元宵节里看父母与子女之情感。

- 香菱(甄英莲)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第一回,四岁的甄英莲“真应怜惜”(也就是后面的“香菱”)便是于元宵佳节看社火花灯时,因霍启(“祸起")小解没看住,被拐子拐走,另走他乡 。
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第一回)
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竟有些像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七回)
年轻的小媳妇子,生得好齐整模样。自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为人行事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她不上。(第十六回)
香菱生的漂亮,像东府蓉大奶奶的品格。秦可卿多美,我几乎觉得她是金陵十二钗中最美的女子。而香菱生的像秦可卿。

也许是因着这相貌,千金大小姐流落乡野,倒也不至于苦至极致,至少,吃喝是没问题的;但其中苦楚,真真可怜:她相貌佳,有智慧,却无法受大家之教养,错过最佳的学习机会,也因此,从小姐变成了丫鬟,被夏金桂动辄非打即骂。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
感叹这香菱一生的命运:被拐子养在僻静处,认拐子为亲爹 。拐子养大后原是卖给金陵公子冯渊(“逢冤”),中途却被薛蟠看上,为此打死冯渊抢走了她,宝钗给她起名叫香菱。起初是薛姨妈丫鬟,后为薛蟠之妾,因薛蟠外出被宝钗带进大观园。薛蟠娶亲后因为主母夏金桂所不容,被其唆使薛蟠毒打。后与薛蟠断绝关系随宝钗而去。八十回内未交代香菱结局。

虽如此坎坷,香菱却为人行事温柔安静。其好学聪慧,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香菱学诗"里,她勤奋,有慧根,有才情。第三首诗就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脂砚斋说香菱称: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这是香菱的判词。提起她,一声叹息。如果她没有被拐,应该会成长为不逊于黛玉宝钗的大家闺秀吧。
- 元春【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第十八回、第二十二回均侧重写元宵。其“女主角”就是贾元春。
元春作为“上位”之人,人称她美貌、贤德、敦厚,但我看出的,是她的有威有仪。这威仪也许本质不来源于她本身,却因着她的身份,非得如此。
享皇家之尊荣,也得遵照皇家之规矩。
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司打扫街道,撵逐闲人。
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
贾赦等监督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忽听外面马跑之声不一,有十来个太监,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都会意,知道是来了,各按方向站立。贾赦领合族子弟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
看这正文,像不像如今的国家领导人视察工作。需得提前规划路线,定好宾馆,什么地方落座,什么地方会见群众,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吃饭,什么地方休息,都要妥妥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有一处错。
贾家如此大家族,也是全府上下严阵以待,元宵前一夜,“上下通不曾睡”。元宵当天,一切妥当,府中人口众多,“竟静悄悄无一人咳嗽”“半日静悄悄的”,可见家规之严谨,对元春省亲一事之慎重。

在贾府上下人等前,有威有仪的元春,在宫里,却不见得不伏低做小,仰人鼻息。宫中之求存,难之又难。她称宫里为“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宫廷斗争的惨烈,由此可见一斑。结合当下热播的宫斗剧《如懿传》《甄嬛传》,便可晓,元春之大不易。
若说有福气,元春她福气滔天。可若说她福气绵长,那不见得。
翠缕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湘云道:“时候儿还没到呢。”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儿。”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及咱们的。”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湘云道:“花草也是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
“这石榴楼子上起楼子”指的得就是元春。
花开似锦后,转眼就是花落成泥。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想一想,元春这一生,也是大可惜。福祸相依,若她没有进宫为妃,也许还得于经历凡俗的普通的幸福。如果她志、请在此,也不觉可惜,可这,也许并非她甘愿。要不然,她便不会说:“ 田舍之家,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为了家族兴旺,她耗尽一生心力。可叹之,可惜之,可怜之。


- 凤姐【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第五十三回 、第五十四回的元宵节中,我私以为,凤姐是这几章节的“女主角”。
王熙凤非常非常不容易。是真的不容易。
看红楼每次活动中,凤姐几乎是个纽带性质的存在,她粘性真的很强。但她真的喜欢吗?察言观色,承上启下,关照关注所有人,尤其要注意“上位者”贾母等长辈的情绪,还要照料小辈们,安排所有活动的方方面面,小到一碗鸭子粥,大到整个活动的布局,活动举行的流程……若不是有管理大才,非得呕心沥血不可。
凤姐真不是一般人。

她是管理大才。要强、圆滑、会说话、精明……试想凤姐闺阁当中时候,会是什么模样?
在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53章)里,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54章)。我仔细梳理了54章元宵节夜宴中,凤姐的所作所为,真的叹一声不简单。
1. 贾母问袭人为什么没有来?难道是拿大?王夫人说袭人妈死了,有热孝。且看凤姐怎么答。
凤姐儿忙过来笑回道:“今晚便没孝,那园子里头也须得看着灯烛花爆,最是担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谁不来偷瞧瞧,他还细心,各处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他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全,便各色都不便宜,自然我叫他不用来。老祖宗要叫他来,我就叫他就是了。”
贾母连说不用叫了,称凤姐考虑的周到。
2 .黛玉不喝宝玉斟的酒,将酒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
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的字,拉不的弓。”宝玉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有提醒,有调笑,有打岔,深想更有可挖掘处可说处。总之,凤姐在此处的嘱咐,很有意思。
3. 女先说书,故事中的男主角叫王熙凤,和凤姐重名。大家笑了,凤姐不生气,豪气万丈阔达如是说。【再想想某次有个戏子,说是像黛玉,黛玉有多不高兴。由此可见凤姐心胸,宽广较常人】
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说罢。重名重姓的多着呢。”

4.贾母讲规矩,将大户人家女儿们的知书达理。且看凤姐怎么缓解现场气氛。我觉得当时现在气氛是有一点点尴尬和凝重的,毕竟那一堆儿女儿们都心思各异。贾母讲这个,感觉也是教育的意思。(这一段我看的非常动容,凤姐真真儿是一张好嘴。)
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罢。这一回就叫做《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杯酒、看两出戏着,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一面说,一面斟酒,一面笑。
未说完,众人俱已笑倒了。两个女先儿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薛姨妈笑道:“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
凤姐儿笑道:“外头只有一位珍大哥哥,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淘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兄妹,只论大伯子小婶儿,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我不成?”
贾母笑道:“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他才一路说,笑的我这里痛快了些。我再吃钟酒。”吃着酒,又命宝玉:“来敬你姐姐一杯。”
凤姐儿笑道:“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罢。”说着便将贾母的杯拿起来,将半杯剩酒吃了,将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的杯换一个上来。

5.瞧这夜宴上,凤姐说了多少话?
我从小自己是个爱说话的人。但其实,我并没有那么爱说话。因为说的越多,错的越多。偶有聚会,若某一次在众人中自己话特别多,说完事后,我内心会觉得非常不爽快。
且我不是个爱听别人说话的人。某一次听朋友絮叨很多她的事儿,其实不感兴趣,却也敷衍着一直聊下去,那一次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转过来想,我每次跟别人讲我的事,也许旁人也是一样不心甘不情愿去听。
每个人都有愿意倾吐的心愿,却不见得愿意倾听。
也不见得,你所说的话,被人听进去。
若有心思深重的人,听得多,便想得多,嫉妒、讽刺、不甘、羡慕等情绪统统一拥而上。对明台上说话之人来说,其实这不是件好事。尤其是嫉妒和被嫉妒,都是非常“凶狠”之事,能因为一件事,引发出无穷无尽的后事来。
絮叨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宴回,凤姐心里开心吗?她愿意这么多话吗?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心甘情愿发自肺腑想要倾诉吗?她会不会回去后反复思量,自己究竟这一场合,表现的合不合理,那句话该说那句话不该说……总之,真的觉得凤姐不容易,且累。
凤姐儿因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
凤姐儿笑道:“依我说,谁像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们这不会的不没意思吗?怎么能雅俗共赏才好。不如谁住了,谁说个笑话儿罢。”
凤姐儿笑道:“好的呀!幸而我们都是夯嘴夯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尤氏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头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
凤姐儿想一想,笑道:“一家子也是过正月节,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媳妇、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里搭拉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
凤姐儿起身拍手笑道:“人家这里费力,你们紧着混,我就不说了。”
凤姐儿想了一想,笑道:“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凤姐儿笑道:“再说一个过正月节的:几个人拿着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就偷着拿香点着了。只见‘噗哧’的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凤姐儿道:“本人原是个聋子。”
凤姐儿将桌子一拍,道:“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
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凤姐笑道:“我们是没人疼的!”
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
凤姐忙回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
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

6、果不其然,下一章,便说凤姐的身体不好了。(也就是说宴席上,凤姐是已有孕。孕早期本就不能疲累。她还需上下打点,各种安排流程,各人之间言笑晏晏。越想,越是心疼凤姐啊~)
当下元宵已过,凤姐忽然小产了,合家惊慌。
荣府中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便小月了,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大夫用药。凤姐儿自恃强壮,虽不出门,然筹画计算,想起什么事来,就叫平儿去回王夫人,任人谏劝,他只不听。
只说过了一月,凤姐将养好了,仍交给他。谁知凤姐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又添了下红之症。他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他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
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恨不得一时复旧如常。谁知服药调养,直到三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
7.其实,在上一次元宵节,元春省亲之后,就已经埋下了凤姐的病根。所谓草蛇灰线 ,就是如此。
且说荣宁二府中连日用尽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又将园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方完。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闲躲静,独他是不能脱得的;二则本性要强,不肯落人褒贬,只扎挣着与无事的人一样。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太丰富!太精彩!
且不说元春省亲那回目的精彩绝伦,就说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已经是读的唇齿生香。
- 看灯
满挂各色花灯
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柄上有彩烛插着。这荷叶乃是洋錾珐琅活信,可以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照着看戏,分外真切。窗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
至院中,虽是灯光灿烂,却无人声。

- 赏花(盆景)
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点缀着山石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
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
- 烟火爆竹
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
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
- 喝汤、吃元宵、各色果子等
一时上汤之后,又接着献元宵。
又命将各样果子元宵等物拿些给他们吃。
于是戏完乐罢,贾母将些汤细点果给文官等吃去
上汤时,贾母说:“夜长,不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忙回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罢。”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说着,已经撤去残席,内外另设各种精致小菜。大家随意吃了些,用过漱口茶,方散。

- 敬酒吃酒斟酒
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
贾赦到家中,和众门客赏灯吃酒,笙歌聒耳,锦绣盈眸,其取乐与这里不同。
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
二人遂起身,小厮们忙将一把新暖银壶捧来,递与贾琏手内,随了贾珍趋至里面。贾珍先到李婶娘席上,躬身取下杯来,回身,贾琏忙斟了一盏,然后便至薛姨妈席上也斟了。
贾珍等至贾母榻前,因榻矮,二人便屈膝跪了,贾珍在前捧杯,贾琏在后捧壶。虽只二人捧酒,那贾琮弟兄等却都是一溜排班随着他二人进来,见他二人跪下,都一溜跪下。宝玉也忙跪 下。
等他二人斟完,起来,又给邢王二夫人斟过了。
宝玉便要了一壶暖酒,也从李婶娘斟起。
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
宝玉将里面斟完,只除贾蓉之妻是命丫鬟们斟的。复出至廊下,又给贾珍等斟了。

- 家宴
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小宴,也算热闹的。
- 看小戏
定一班小戏
当下天有二鼓,戏演的是《八义·观灯》八出,正在热闹之际。
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
- 品茶
又有小洋漆茶盘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又有紫檀雕嵌的大纱透绣花草诗字的缨络。
- 焚香
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

- 斗牌烤火
众婆子见他回房,便不跟去,只坐在园门里茶房里烤火,和管茶的女人偷空饮酒斗牌。
- 听书、听曲
两个女先回说:“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
两个女先儿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女先儿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贾母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合弦按调拨弄起来。
- 击鼓传花行酒令讲笑话
凤姐儿因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忙命人取了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给女先儿击着。

在回头看元春省亲那一回的元宵。只有两个字:“耀眼!”我想,那灯火,一定是绝妙的美丽。而作者正因为看过比这更美的元宵灯火,方才写得出。
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
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又有各种盆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了。
于是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早见灯光之中,诸般罗列,进园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华丽,一桩桩点缀新奇。

这里插播一段,[宋]吴自牧《梦粱录》里,古人过元宵如下:
当元宵映照进现实。我们能做的,大约有出门观灯,吃元宵。一家人吃个饭,有心的人家还一起看个元宵晚会,仅此而已。所以我越发的怀念以前,以前那些真正有仪式感的日子。

自古以来,子女丢失,父母的心态是一样。
“ 甄士隐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

元春与亲人的这几番对话,让人真的觉得很难过。
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尤其是她与父亲贾政的对话,让我觉得非常非常难过。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

贾政让我非常非常感动。看文中种种细节,他对贾母,是真的孝顺,没话说的那种。
“疼孙子孙女之心,何不赐儿子半点”,这话真的让人欲语泪先流(在没有成为父亲之前,想贾政也如宝玉在王夫人面前一样,是贾母心尖尖上的肉啊);谜底提前告知宝玉,又让宝玉告诉贾母;还提前准备了礼物,均是贾母喜爱的新巧之物(提前准备了礼物);就算贾母让他回去,也还劝了母亲一回酒方退……
我在想,等到宝玉到了他父亲这个年纪,对王夫人,会像贾政对贾母那般吗?
贾政亦知贾母之意,撵了他去好让他姊妹兄弟们取乐,因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与儿子半点?”
贾政已知是荔枝,故意乱猜,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了,也得了贾母的东西。
然后也念一个灯谜与贾母猜。说毕,便悄悄的说与宝玉,宝玉会意,又悄悄的告诉了贾母。贾母想了一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贾政笑道:“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是。” 回头说:“快把贺彩献上来。”地下妇女答应一声,大盘小盒,一齐捧上。贾母逐件看去,都是灯节下所用所玩新巧之物,心中甚喜,遂命:“给你老爷斟酒。”
贾政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贾母见贾政如此光景,想到他身体劳乏,又恐拘束了他众姊妹,不得高兴玩耍,便对贾政道:“你竟不必在这里了,歇着去罢。让我们再坐一会子,也就散了。”贾政一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又勉强劝了贾母一回酒,方才退出去了。
贾政之于元春,是慈父;之于宝玉,是严父。之于贾母,是孝子。
年幼之时,不看贾政,看到他的片段,就跳过去了。年岁渐长,我也为人女,也成为了母亲。再看红楼,却觉得贾政也算是一流人物了。如果把贾政放到当下,他也能称得上“帅叔”辈儿的人呐。
中年人不易。上有老下有小。贾政孝悌有加,对子女也要求严格,希望宝玉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大人。希望岁月绵长里家族兴旺……
这样想来,贾政如宝玉般的年纪时,会是什么模样?贾母教养出来的儿子,理应该不差。而对比起来,宝玉也的确是太不成熟了,完全就是被溺爱下长大的“混世魔王”没错了。
这样通篇下来,元宵节,是团圆之节庆。古人赋予这个节日的意义,比今朝,要宏大温柔认真用心的多。如今啊,节日似乎不为爱、不为传统仪式感而存在,更多的,似为礼物、攀比而进行。
这样想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倒退。
相关文章:从红楼梦里的“年”说起
© 本文版权归 sellpsychic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