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论语 – 里仁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里仁》前半篇,数了一下,共有18 个“仁”。“仁”在一方风土,一众佳士,一国之德行。然而,我真的是愚钝, 反复读数遍,仍然不知孔子说的“仁”究竟是什么?
《说文解字》:仁, 亲也。亲,至也。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这样看来, 仁,其实是有俯就的意思:好像大人蹲身倾首听童子稚语,也好像快行者慢下来携翁媪避车撵。或许所谓”仁“,即能者不自负,而以所能补不能者之所需。《说文》注:仁者兼爱 -- 真正是洞烛之见。只是,爱,这天地之间最显而易见,却又最道之不明的情感,恰是那千古奥秘,不知所起,不知所归。孔子知仁,惑于爱, 所以才在论“仁”之后慨叹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竟是这样的智慧通透! 简而言之,做人说话要有分寸, 有界限,对同事朋友如此,对父母孩子如此,甚至对配偶亦该如此。
这样的道理20年前的我是不明白的,因为我是一个极其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光认为自己懂,还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懂。更不知进退的以为,越是亲近的人似乎自己越有许多的特权可以在什么事上都说上两句, 殊不知,别人心里早已经是怕了我了。
而这样的道理于10年前的我是不能, 因为懂分寸和守得住分寸是两码事, 以至于常常话音未落,悔意已生。不过, 还好有了些自觉意识,时常亡羊补牢地添上一句:纯属我个人感受,当不得真。心里再“虚拟”掐自己一把:看把你能得!
想起身边一个朋友,从小苦于口吃的毛病,努力通过控制语速来克服和纠正,因之一向话少多思,不轻易发言,一旦开口,必言之有物。朋友也因此深得同事朋友信任。 这,可算是给子游的一个佐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