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药企“小林化工”涉嫌造假40余年,致239人受害
1“混药”事故已致239人受害
去年,日本福井县的制药公司“小林化工株式会社”,因制药厂员工将装有原料药的容器弄混,在生产伊曲康唑片50MEEK(抗真菌口服片剂)的过程中混入了睡眠诱导剂成分“利马扎封盐酸盐水合物”。
注:伊曲康唑片,西药片剂,为处方类抗真菌药,用于治疗脚气等。

在这批药品出厂前,工厂对其成分进行产品检查,发现异常,但并未对此进行详细排查,直接将药品出货。
这一制药事故造成了239人服药后健康受损,其中2人因关联事故而死亡。受害者当中,岐阜县一名女子(30岁)称,服药后造成了20小时的记忆丧失。

大阪市一名男子(55岁)因服药后意识恍惚,一天内引发三起交通事故而负伤住院。
岐阜县高山市的久保贤介医生(63岁)曾向患者开具伊曲康唑片,无意间导致患者服用了问题药品。
在记者采访中,他愤怒地说道:"考虑到事件造成大量受害者和恶性影响,政府对药企的处置太轻。",并说,"厚生劳动省应该建立一个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以防止出现第二、第三个小林化工"。
2.涉嫌造假40余年
上述事件曝光后,福井县当局对涉事企业“小林化工”进行调查,据该县称,该公司的约500种产品中,大约8成涉嫌伪造虚假制造记录。一些质量检测流程未执行长达40余年,而检测结果被捏造出来。

该公司的小林广幸社长等管理层人士,有组织性地默许了长期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调查结果主要归纳为以下3点:
1、偏离正规制药程序
2、伪造检测结果和记录
3、组织性地对违规行为进行隐瞒
2月9日,小林化工在本社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小林广幸社长谢罪说:“我为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健康损害深表歉意。”对于记者质问公司为何进行违规操作,他解释说:"将生产效率放在遵守规则之上。”

3.勒令停业整顿116天
2月9日,福井县根据《药品和医疗器械法》,对该公司发出了116天的停业与整顿命令。迄今为止,116天是日本药品生产企业接受的最长行政处罚时间。

8日,由日本39家药品制造公司组成的"日本后发药品协会"在董事会上决定对“小林化工”予以"除名"。
注:后发药品,指的是药品中拥有专利权的药品其享有的专利期限已到,由此其他医药公司也可以生产的一类药品。
该协会表示,"我们将再次确认质量控制和遵守法令的彻底性,并努力重新获得国民的信任。”小林化工目前暂停所有药品的出货,由国内制药公司生产替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