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社论:这投资方和制片方也太了解贾玲内心的痛点了
这部片子要奔向50亿 这导演要成为第一个国内票房超50亿的女导演
1
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跟小马说:
第一,投资方和制片方太了解贾玲内心的痛点了;
第二,这部剧从编剧、拍摄大约值5分,贾玲一个人担纲哭出了3分,活生生把一部普通剧推到了8分以上。这哪里是在拍戏,这是剧组在五马分尸啊;
第三,如果贾玲不拍这部戏,1年之内必定得抑郁症。因为,她对母亲的情感强烈到已经要爆炸了。随着她越红、世人对她的评价越好,她越觉得愧对母亲——因为母亲看不到了、感受不到了。如果她的母亲曾经还是为她操劳而亡的,这种感情就更加无法排遣了,余生都是钝刀子割肉、日日凌迟。制片方把她这种情感宣泄了出来,看似消费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实则是救了她一命。撕心裂肺过就可以宁静一段时间了。
后来,别人告诉我:贾玲早就抑郁过了。
2
2019年的某一天,英国喜剧演员柯尼托,在某酒吧表演时,突然开了个玩笑:
想象一下如果我在你们大家面前死了。
随后,他坐了下来。头和手臂向后仰,肩膀一直在抽搐。
当时的观众,因为他出其不意又夸张的表演风格,疯狂大笑,拍手叫好。
然而没想到,五分钟后,舞台上毫无反应。这时,慌乱又不解的观众才发现,这位60岁的喜剧演员,已经没有了呼吸。
喜剧演员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我在说真话,你却以为我在讲段子。
高中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我想,所谓喜剧,就是把切割掉悲伤的我租借给你,再把你消费后一地瓜皮果壳的我拢一拢,拼接回去,两个“我”独自悲伤,却再也不能合二为一。
3
有人说,整部片子终于算是真正“大女主”的片子。一方面,体现了女性导演、女性演员——都是指贾玲——的能力。另一方面,连表里表气的女配角也并不坏,只是凡尔赛了一点。王琴既没有被塑造成妖里妖气的心机女,也没有靠潜规则上位。她有一技之长,是排球队的主力,而且还挺敢拼的,会争强好胜,会上火燎嘴,最后大老远跑去深圳了。即便按照穿越前的原始设定,她被厂长的儿子看上也是因为排球赛上表现出色,而非靠什么不正当手段。这部电影,在逗笑的同时没有矮化任何一个女性。这部片向我们展示了女导演对女性,以及对人的关怀与善意。
编剧、导演的气质影响着影视剧的气质。这种东西说起来很虚、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的。就像读金庸和读古龙,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金庸的温润、入世让你觉得作者是个宽厚且有烟火气的人,古龙的冷冽、逃遁让你体会到完全不一样的气质世界。
其实,男性跟女性的世界本就不一样。
父权社会下父亲永远是儿子的假想敌,儿子要击败父亲才能证明自己“是个男人”,而父亲要时时刻刻提防自己的权威被儿子挑战。我们看到那么多的父子关系片里父子都势同水火,得经历点什么大起大落大生大死才能勉强和解。现实中也是,比如:李世民也得在皇位安稳后,才又开始彩衣娱亲,把李渊背回宫去。
父子关系是一种权力交接的冲突,母女则不一样。女性天生拥有生育的天职。生育是个鬼门关。比起互相征伐的父子关系,母女关系是从一开始就相互知道:我随时可能失去你。女性的力量主要用于接近创造和抚育生命,如果没有外界强大的父权力量横加干涉(比如母亲受重男轻女思想对女儿不好/堕女胎/把女儿送人),那么母女的关系天生就是圆融的,和谐的,互相关爱的,传承的。从头到尾母女之间都是爱,只有爱,没有势同水火没有你死我活。
我觉得大家不必过度解读“女权”或者“大女主”,不是说没有男性力量干涉而达成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就是“大女主”。世俗意义的成功依然是男权标准下的“成功”,是狭义的,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时空性上的缺陷。女性以一种圆融、包容、和谐的态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而是一种男性模拟女性模式的成功。
无需证明的英雄即是英雄本身。
母亲本身就是英雄了。
4
我想,这是贾玲谅解父亲的片子。
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无论什么年纪,人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奶。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
年少的时候,我们总觉得父亲是英雄,母亲是凡人。我们会埋怨英雄为什么没有保护好弱者,或者,我们会恐惧英雄会对凡人造成伤害。
据说贾玲的母亲是农忙时从拖拉机上掉下来,摔伤了小脑,抢救无效而去世的。贾玲扒火车赶回家都没有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而当时,那个开拖拉机摔伤她母亲的人就是她的父亲。从片子最初的高考答谢宴上父亲只有背影而没有正面,到整部片子父亲一直缺席到结尾才出现;从父亲的工作是锅炉房“送温暖的”,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差点要把母亲重新嫁掉;以至于最后,父母领完结婚证,女主再以外形酷似父亲抖包袱逗乐。贾玲似乎在说:我接受了这样的父亲,他不是英俊潇洒多金,他不是撑起生活这部剧的男主,他不是踩着七彩祥云而是骑着自行车——会骑自行车已经超越别人了,他对家庭最大的能量也只能到“送温暖”为止了。
接受父亲是凡人,而不是英雄,从此内心少了多少磋磨。
5
生命本身是为了不断地送别、送别、送别。
错过了青春期,不要再错过中老年。错过了母亲,不要再错过父亲。
上一篇文章,小马老板提问:不负如来不负卿?
老徐答:卿即如来。
如果不是生命短暂,你终要离开,我怎么知道你在我生命中的分量如此重要呢?我怎么知道你即众生,即如来,即生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