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和林秀英:我们的母亲。
贾玲把自己的妈妈李焕英写进了故事里,拍成了电影。
电影里的李焕英像所有真心爱着自己孩子的母亲一样,唯愿TA平安快乐,甘之如饴。

李焕英早早离世给了贾玲难以释怀的遗憾,于是贾玲用自己的方式把对妈妈的感情刻在了每个观众的心里。
那是贾玲记忆里的母亲,她只记得自己还没能让她看见自己有出息,记得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
电影《你好,李焕英》收获了高票房,好口碑,正是源于电影中放大了全部关于爱的故事,用赤诚之心弥补了贾玲初次做导演的生涩,用故事掩盖了制作的瑕疵。
但就像一些看完电影的网友探讨和反思,和父母一起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其实并没有换回所谓的感动,反倒徒留了尴尬和埋怨一般;真实的人生和亲子关系,也不可能像电影里的李焕英和贾玲一般,只有平安快乐就好,不谈未来,不求回报,没有束缚,无关自我。

但不容忽视的尖锐问题是,贾玲故事里的母亲,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就挂上了“XX妈”的标签,从此再也没有了自己。
贾玲借由这部电影,给了自己的妈妈一个名字——她叫李焕英。
这是《你好,李焕英》留下的一丝温暖,但真实的母亲们,依然在前仆后继地失去自己。
相比而言,台湾电影《孤味》探讨的中的母亲林秀英和几个女儿以及丈夫陈伯昌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真实赤裸了。
陈伯昌十几年前想要离婚,被林秀英拒绝后,两人十余年未再相见。
然后,等待林秀英的就是在她70大寿的那一天,陈伯昌传来了死讯,还坚持希望把丧事办在他们的家里。
可他分明是缺位于这个家庭的,年纪轻时常常出去风流快活。林秀英厉害霸道,举着菜刀带着女儿去抓奸。
千般万般的理由,陈伯昌绝非良配,只是拥有能迷惑人的相貌和甜言蜜语的技巧。记挂女儿,回来就给她们带同一家咖啡厅的糖果,但他不怎么回来;说他彻头彻尾的渣,却也背下了林秀英曾经犯过的错。你甚至说不清他疼惜家庭的真心和逢场作戏的花心,到底几分真假。
但林秀英依然被困在了其中,她带着枷锁,和与他共同生育的几个女儿,把自己的一生都牵绊在了这里,直到陈伯昌去世也没能放下。

林秀英辛苦大半辈子,用自己认为的为所有人好,不离婚,要求女儿上进,对自己的付出要求回报。
然而她其实也是爱所有人的,同时她求着回馈,认为这是爱的缘故。

大女儿癌症复发,林秀英问为什么不告诉她,还想要亲自照顾她。大女儿说:你坚持要照顾我,如果我没能活下来,你就会认为是我亏欠了你。

二女儿聪明好强,受母亲牵制读了医学院做了医生。林秀英却从没想到过这是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二女儿自己的愿望。可现在,二女儿也成为了母亲,却用同样的方式剥夺自己女儿的选择权:你要出国去读书,这样才有更多的选择,因为留在这里你只能被迫走上和我一样的路。

所以女儿们一方面知道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一方面又被这种爱压迫得无法呼吸。
比起《你好,李焕英》滤镜式的家庭关系解读,《孤味》就像是直接拍摄的原片,没有滤镜,没有磨皮,没有修图。照片里的人还是美的,但毛孔清晰可见,熬夜留下的痘痘黑眼圈,眼角的小细纹,化了妆卡了粉,口红粘在了牙齿上……一样一样都是容貌焦虑的理由。
我们有多少人,也像容貌焦虑一样,有着家庭关系的焦虑呢?
那些母亲,那些为了孩子们放弃了自己姓名的母亲,又有多少人,能真的像李焕英一样只求孩子平安快乐呢?
那些母亲,那些为了孩子们放弃了自己一生的母亲,又有多少人,像林秀英一样其实对自己的家庭是有怨的呢?
生活的奇妙在于,我们都看得见它的美好,也躲不开它的重锤。所以我们在重锤中,把亲情和爱都缠成一团乱麻,大部分时候都只能看着它越缠越紧,最终等待死亡来让一切烟消云散。所幸我们还能看着电影,看着别人的故事,来拆解自己作为儿女,作为父母的那颗真心。
这两部电影的美妙之处,都在于它们切开了生活一片,用精彩的表演和真诚的表达赋予了简单故事以灵魂。
希望所有的林秀英和李焕英们,都能摘掉妈妈的标签,找回自己的姓名;也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不必背负“长脸”的枷锁,拥有自己的姓名。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