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老年人生活
查看话题 >他用一组照片,记录了全村“最后”的手艺人!
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
----卢梭
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以手艺而崇高。
手艺人宛如诗人,每件作品都是一首诗。
诗就是要有感而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表达,绝不能虚情假意。

“今天的农村已经看不到手艺人的身影,他们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申赋渔
▌ 这些背离时代远去的手艺人的故事,就是故乡的记忆。今天我们偶尔说起它们,会感觉那是一种奢侈级别的记忆,这是因为,现在真的不太容易见到它们了。去乡村,偶尔还能见到它们的一袭背影,但更多的手艺已然绝迹。

▌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被现代工业产品取代,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失传,掌握这些手艺的师傅们都已垂暮之年,而年轻人再也不愿意干这些既花力气、又不赚钱的手艺了。

▌ 工业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渐渐逝去,人们虽然生活得越来越方便、快速和省事。乡亲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有了很大转折。但使用的物什却没有了亲手制作后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 在南京的一个名叫桦墅的村子,是秦桧的祖居。村里一个年轻的秦氏村民联合了一帮摄影师朋友记录了十余位桦墅村手艺人:箍桶匠、木匠、铁匠、篾匠、泥瓦匠、杀猪匠、书法匠、弹花匠、剃头匠、鞋匠,以及几位拥有匠人精神的手工业者。他们用质朴的工匠精神温暖、感染着身边的的人传承淳朴的民风、守护着乡村!因此记录那些慢慢失传的手工艺,也就是在记录文化。

书法匠—秦世礼
书写人生,当怀一颗匠心

△秦世礼,91岁 匠龄:一辈子

身为教师,一生只为教育这一件事,秦老做到了一以贯之。作为秦桧的第30代孙,年逾90,每天还坚持写120个毛笔字,一生写了20万字。更是用一辈子,书写自己的朴实无华与执着坚持。杏坛之上,弦歌不辍,书写人生,当怀一颗匠心。
教书匠—李朝祥
不要计较过往 不用担心未来

△李朝祥,83岁 匠龄:42年

在教育界做一个真正的有“匠心”的教书匠,其实不易。乡村教师,为了农村孩子,甘愿清贫,单调,其精神令人感动。解放后,52年开始教书,94年退休,李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村里大多数人都是李老的学生,不求名利,心里唯一的希望是把书教好。
烤鸭艺人—孙龙江
代代相传的不止味道,还有地道

△孙龙江,77岁 匠龄:35年

我想要寻觅的味道,一种家的味道、柴火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更是带有童年美好记忆的味道。桦墅村烤鸭老艺人孙龙江,38岁学手艺,做了35年鸭子,诚信经营。“五好户,双文明户,先进个人……”管了村里人几十年的“胃“,孙老说:做人地道了,你做的菜自然地道。
木匠—沈华明
做一件有故事的家具,做一个懂感情的人

△沈华明,77岁 匠龄:54年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在桦墅村,一提到木匠,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沈华明老人。年轻时起,砌高炉,打棺材,做水车,雕花床……一直做到古稀之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其他行业一样,传统木匠活迅速被机械化所代替,现今所能见到的手工活计少之又少了。
豆腐匠—华九林
撑船打铁磨豆腐,人生三大苦

△华九林,67岁 匠龄:40年

“机器加工的豆腐在口感上始终无法与传统手工相比。”因为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桦墅“九林子”豆腐保质期短,最多只能保存3天,华老爷无意添加更多东西,让豆腐变的那么“不堪重负”。“桦墅豆腐的香、筋道全在我们的手和良心的分寸间拿捏。”守住了乡村老豆腐,也就守住了村民的老记忆。
篾匠—苏玉洪
竹篾青黄 编织多彩人生
编织一件有故事的物件,做一个以手传心的人

△苏玉洪,70岁 匠龄:40余年

一根竹子一把锯子一个弯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在他手中却能变成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竹篓、菜篮、簸箕、笆篓、凉椅……他就是桦墅村的篾匠苏玉洪。其实,真正的高手与大师往往均在民间的土壤之中孕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啊!此理,自古亦然。
杀猪匠—秦德志
人头数多了,饲养的猪的头数少了,杀猪匠不那么忙了

△秦德志,66岁 匠龄:40余年

杀猪匠是指专门给乡亲们宰杀自己喂养的自用生猪的人。“大柿子”是桦墅周边四乡八村有名的快刀手,业已六十六岁了。鼎盛时期,徒子徒孙遍布周边,如今,不说徒子徒孙转行的,就连他这样的宗师级杀猪匠,也是很久很久没能操刀上阵了。不得不承认,这门技艺正在消亡中。
乡村医生—孔庆生
妙手仁心,还给患者一颗健康跳动的心

△孔庆生,65岁 匠龄:41 年

“南京市群众满意社区医务工作者”他18岁,开始在村里教书,21岁专做乡村医生,60岁退休之后又返聘,孔医生是全村最有名的人,他说他会一直在他的岗位上坚守,为他人送去健康,用他的话说“我喜欢我的这份职业,看到村民满意的笑容,我便开心,我觉得这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
烧饼师傅—夏大忠
我们不求做大,只求做长。一辈子能用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夏大忠,61岁 匠龄:43年

人在异乡,除了父母至亲,最大的乡愁于我而言,却是桦墅的烧饼。夏大忠,夏叔。几十年如一日手工和面,手工打烧饼。对于过去的经历。夏叔说,之所以打了一辈子烧饼,就是因为当初当兵只学到一个道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弹花匠—张文福
手工弹棉花,一弓一弦弹出的温暖

△张文福,57岁 匠龄:32年

“朵朵弹,朵朵弹,弹得棉花细又长,半斤弹成八两八!”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 桦墅村张文福,是远近地区位数不多的弹棉花的手艺人。问师傅弹过多少床杯子,多的连自己都不曾记得。2009年弹完最后一床被子,歇业。
箍桶匠—秦有佳
好的家具,只要一件就够了,因为它可以用一辈子

△秦有佳, 匠龄:10余年,18岁学艺,30岁转行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旧时汉族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秦有佳,做过箍桶匠,开过拖拉机,一辈子跟农田打交道,他说:“年轻的时候,心无杂念,才能坐的住,学手艺,靠的就是坚持。”对于,这个即将失传的箍桶手艺,秦师傅,不以为然,也无以为继。
剃头匠—王大龙
做的是“头”等大事,玩的是“顶”上功夫

△王大龙,53岁 匠龄:35年

大龙理发店,立镜,长凳,摇椅,破电视。王大龙。桦墅村里,35年年来唯一一家理发店里的首席也是仅有的剃头匠。梳(发)、刮(脸)、捏、捶、掰、按、掏(耳)、剪(鼻毛)、舒(筋)。九项手艺,九项服务,只要十块。坚守的或许只是一项还能谋生的技能,一种不想去改变的生活常态,简单而从容。
泥瓦匠—秦世林
搅和的是泥沙,融合的是“乡情”

△秦世林,52岁 匠龄:36年

泥瓦匠。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从事砌砖﹑盖瓦等工作的建筑工人。泥秦世林,桦墅村中最最普通的一个泥瓦匠,18岁开始砌墙,居然也砌了34年,他们这群人隐蔽在日常生活的皱褶里,像空气一样,你几乎感觉不到,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生活的皱褶、肌理和表情,才使乡场的日常秩序具有了柔韧的本质。
铁匠—秦霞清
千锤百炼,成就器也成就人

△秦霞清,50岁 匠龄:40多年

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桦墅全村也就剩唯一的一位铁匠:秦霞清,村民都知道他是老铁匠的儿子,50出头,跟着父亲学着手艺。祖传的手艺,在他这代终结,这些背离时代远去的手艺人的故事,就是故乡的记忆。
修鞋匠—刘才文
一针一线,继续着这份日渐式微的手艺
他不只是个修鞋补鞋的人,他也是一个陪你修补远去时光的人

△刘才文,50岁 匠龄:8年

修鞋匠,乃民间专门修补破损之鞋的艺人也。村民刘才文,他却是40多岁学徒,现在还坚守在修鞋第一线。但大多数老修鞋匠已随着历史长河远去,不知所终。几十年岁月水洗净,起起伏伏刻掌心。修鞋这一行当,终将会成为一道记忆,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隐去。
最小的“老”木匠—葛大明
守住技艺,也是守住亲情

△葛大明,46岁 匠龄:30年

古往今来,也就是“木匠”,通过师徒传承,把“几何学”运用到炉火纯青,分毫不差。 葛大明,出身木匠世家,父亲也是村内出了名的老木匠。他是目前,整个桦墅村最年轻的木匠,匠龄却超过了30年,很小的时候父亲把手艺交到他这里,也许以后就再也没办法传下去了。
采茶工
采茶人用脚步丈量的那片茶山

△地点:桦墅周村茶厂

天蒙蒙亮,采茶工到茶地已经半个钟头,朦胧的看不清他们是否在笑。她们的一双手,上面没有一块干净完整的皮肤。布满了茶锈,还被茶树戳的全是伤痕。每一片茶叶都弥足珍贵,采茶辛苦,做好茶更艰辛,一杯茶里记录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手里的一杯茶,我们且喝且珍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