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最近在看《认知觉醒》,里面提到人脑分成三个部分,按照进化时出现的时间依次是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一开始作者没有表明参考的是谁的理论以及参考文献,所以看的时候一直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查了下资料发现确实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Paul MacLean 提出过“三重脑(Triune brain)”的假说,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主要内容跟书中的基本一样,所以可信。
看名字就能大概知道三个部分的职能,本能脑出现于大约3.6亿年前,负责控制我们身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让我们远离危险、尽可能的获取食物以及生存繁衍。很多低等动物比如蛇、蜥蜴只有本能脑,但是依旧能生存下来。
情绪脑出现于大约2亿年前,对应哺乳动物出现的时间,它的作用是参与调解本能和情感行为,其中的杏仁核负责创造情绪并产生与之相关的情绪。
理智脑,就是我们熟知的左右脑,特别重要的是其中的额叶前端,它是我们大脑中的“总司令”,不但控制着我们一系列的高级认知功能,还能抑制一些低级中枢(比如“本能脑”)的活动,防止我们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多亏了理智脑人类才能在这个星球上占据绝对优势。

虽然理智脑非常高级且重要,但是它的力量跟前两个相比太弱。
第一,理智脑出现于大约250万年前,从进化时间来看相比于前两个基本上是老人和婴儿。
第二,三者的发育成熟时间不同,本能脑在婴儿时期就发育比较完善了,情绪脑需要到青春期早期,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发育成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小初中生容易沉迷手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原因之一(又多了一个不给我弟买手机的理由)。
第三,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的神经元细胞,拥有对大脑更强的掌控力,同时它们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所以我们在极度紧张时会感觉到大脑一片空白。
本能脑和情绪脑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本能脑帮助他们面对危险快速作出反应、对事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及时行乐,同时还需要节约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本能脑排斥。也就是说,它们的天性就是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为二者的力量占主导,所以这两个也就是人类的默认天性。
然而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了。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约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约50年前,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这种变化对于古老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简直就像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它们突然不再需要为基本生存发愁,舒适和娱乐又唾手可得,这让它们无所适从。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我们遇到的几乎所有成长问题都跟前面说的本性——目光短浅、即时满足有关,不过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指代会更贴切。
想着看书,看着看着却刷起了手机,玩起了电脑,迟迟没有坚持下去的健身...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让理智脑去对抗本能脑和情绪脑,比如一味强调自制力,用自律去对抗本能和情绪,这样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时常感觉到痛苦,而且往往效果不佳。

正如文中所说: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对于如何让理智脑去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书中提到了很多方法,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提高学习力中的反馈。
反馈是这个世界的进化机制。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无论机械设计还是软件系统都是如此。
有一种思维误区是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地输入,不停地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然而现实总是令他们失望。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尽快产出点什么,以换取反馈,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激励自己。比如我自己学吉他的时候,有一些曲子需要的新技巧太难,而我有没有试过去产出作品,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正向反馈会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想创造全新的学习动机,就得放弃一味输入的做法,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获取反馈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动力。类似的说法有,“教是最好的学(费曼技巧)”、“用是最好的学”。
对于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测试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的知识盲点,比如错题本,始终针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其他好的观点:
-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刻意练习》
- 耐心不是苦苦坚持和咬牙到底, 而是你明白了事物的规律,看到了全局,知道自己当下处于哪个位置。
- 成长不仅仅在于你学习了多少,重要程度依次是学习量 > 思考量 > 行动量 > 改变量。可能我们看了很多书,但是并没有把学到的应用到我们平时做事、待人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