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读书和藏书2021年2月21日
朋友最近聊天问到我,买那么多的书是否全部都读过了?其实在这么多年的买书读书过程中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困惑:我买这么多的书从头至尾全部读过,或者反复翻看过的都并不占多数,那我“收藏”这么多的书籍,有意义吗,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而只停留在拥有这些书本上,或者纯粹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的购物欲望?我不得不承认上述种种原因都是存在的,甚是是其中某次我买书当时的主要动机。不过,现在思考起来,坐拥手头这一柜几箱的书籍,除了满足那些“欲望”之外,也还是有更多益处的。
之前大致地统计过一下,我买过的书和读过的书比例至少在10比1以上,虽然这个比例咋看并不大,但是假设我每年买100本书,那我每年的阅读量也超过10本,而且我对自己所买书籍的质量还是很有信心的,绝大部分都是质量过硬的严肃书籍,那一年超过十册严肃书籍的阅读量也还算是说得过去。目前我豆瓣读书记录的我全部读完的书籍是93册,其中个别特别喜欢的书也是读了不止一遍的,也不包括还有很多书籍读了很多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读完的(比如阅读进度停留在90%的百年孤独,不知怎的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这么算下来我目前藏书应该在千册左右,有记录的也正好是过去十个年头,平均每年大概购书百册,读书十册。嗯,我对自己满意。
另外,对我而言或者对大部分人而言,确实有些书籍也并不适合像一本小说来从头至尾的读一遍的,比如一些画册,比如一本叫做心理学的故事的书,买它是因为一度对心理学很感兴趣,这里面讲了心理学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流派和代表人物,最近我又偶然读到一本讲阿德勒心理学的书,于是才又想起了这本故事,就又拿出来随便翻读了一下,又或者百科类型的书、短篇小说等我都可能只读当时我感兴趣的一部分。所以这些书对我而言确实没有读完,但也确实很有意义,不买来它们也绝对算是损失,至少一直会心头痒痒。
当然,我也毫不隐瞒自己的收集癖好,比如因为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就一口气买了当时好几个译本的盖茨比包括英文版的。比如当时我对弗洛伊德的释梦很有执念,就买了了有个出版社出版的弗的全部三本书还买来了两个译本的梦的解析。比如当年读过两本阿兰德波顿的杂文觉得挺对胃口,于是就补齐了全套上译的白色精装版后续这套也是出一本买一本,这样的情况对我算比较普版,黑塞呀、丰子恺呀、斯蒂芬金等都是这样。不过对于老金我一直认为他是很特别的,他是畅销书作者不假但他创作出来的东西总让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很难形容,同时我胆子小,几乎不太敢看恐怖片,但老金的恐怖并不属于一般的恐怖,至于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想透。还有看别人推荐觉得非读不可的那些名著我也会买来,凡此种种。
所以,至少对我而言,书籍也许真的不光是用来读的,它们就像是我生活中出现的人们,有些是知心朋友,有些是忘年之交,有些是萍水相逢,有些又相见恨晚,书籍也不像是我这样平凡的人类需要给予温暖,它们就像是那些寡言的老朋友陪我在静好的下午喝茶晒太阳,陪我在孤寂的夜晚闲聊谈心。不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