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与佛
总觉得我与克尔凯郭尔有着很深的缘分。这缘分来自于每一次阅读他的哲学思想,总让我有种顿悟的感觉。之前读过《致死的疾病》,过程中发现原来哲学思辩过程和自然物理规律是有共同性的,比如在高中物理课上,我们学习过的一种能量守恒定律,当一个物体在粗糙的表面上滑动时,物体由于受到摩擦阻力而会停止运动,也就是运动产生的能量与摩擦消耗的能量对冲,最终物体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克尔凯郭尔的《致死》哲学中有提到希望与绝望,希望就像一股往前的内心动力,绝望就像是一种退后的内心动力正是因为有这两种相反的动力,才可以使人类内心力量得以能量平衡。而处在一种即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的状态就相当于物体的相对静止,相对静止的状态在物理世界出现的概率很多,而出现在人类身上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放到修行的道路上似乎是行得通的。这个就和我读《人生道路诸阶段》里的领悟有了关联。
说实话,我在看他的《人生道路诸阶段》里的第二篇《In Vino veritas》的前言,就已经完全被征服。当然这征服中有很多突然醒悟的喜悦,这喜悦和学习佛学书籍有直接的关系。这几天开始在重新阅读并学习<Without and Within>泰国推广的佛学书籍,每一次重新打开都有新的领悟,尤其是最近几年开始复读。虽然我被告知正念,内观,当下等等的灵性修行的字眼,但是我还未切身的领悟到它的内涵,或许中文的模棱两可对于我来说不够明确,或者我不能体会那种隐喻。不管怎样我在西方的哲学思考中体会到了佛学最基础的真谛。
文章开头是一句引语,来自利希滕贝格(一位德国哲学家),中文翻译为:这样的作品是镜子;如果一只猿猴向里看进去,任何使徒都无法从里面看出来。我没有完全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带着疑惑我进入了前言的阅读。整篇论述是关于回忆和记性的辩证描述。这两个含义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好理解的,可是即便是这样的两个词语在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字眼里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记性是保存感官印象的能力,而回忆则是意志行为,通过这种意志行为,各种印象及它们的时间关系在意识中被重新唤起。他认为记性是回忆的前提条件,反之不然。克尔凯郭尔的定义则更具有经验的和指导的意义。他说,记性是用来准确地在细节上重新唤起体验过的事件的意识能力,但是对这些事件所具有的意义是不作区别的。回忆作为一种更高级的能力,相对于回忆者的内在个人关联来关照那些被体验的事件,并且在这个关联上无视所有非本质的东西。从两位哲学家的定义对比中我自己对记性和回忆做了另一种解释,记性是对于回忆中现象的重述,通过重述事件的细节而重新体验,这些细节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而回忆是对于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提炼。记性和回忆的关联就像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语言重新组织和丰富过后,去理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并不困难。当我读到“回忆是理想性的......有责任心的。“”回忆想要对一个人强调生命中的永恒连续性并且向他保证:他的尘俗存在将会是uno tenore (一气呵成),在一次呼吸之间,并且可以在一口之中被说出来。“读到此处的时候是有困惑的,完全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仿佛在读一种陌生的语言。看到注释里的一个词Hong的时候,佛学里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字眼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去百度了六字大明咒。这个插曲让我理解了六字大明咒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佛学咒语里所透露出的菩萨对六界众生的慈悲之心。跟着这个思路另一个想法又跳进脑海,上帝创造人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往人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气就有了灵,人就活了。这里的“一气呵成”“生命的永恒连续”似乎给回忆增加了延续生命的责任。如果回忆不是在一气呵成之间完成的那就意味着回忆会导致生命的终止。就像我们通过一吸一呼来维持生命体征,而生命本身通过每一次的在一呼一吸来进行延续的。为了更具体地感受这句话的意思,我自己进行了一次回忆工作。发现当我在回忆里的时候我是感知不到我在呼吸,当我准备从回忆里出来回到当下的时候,我会深深地叹一口气,这就是呼气,紧接着我又开始活在当下了。当我完成了回忆的工作并回到当下的时候,我觉得我是真正地体会到文章里的意思了。而六字大明咒念咒语的时候也是一气呵成,读”唵“开始吸气,读”吽“时呼气。当我把这些逻辑思路都整理好之后,又一句话突然蹦了出来:刹那即永恒。一吸一呼之间是生与死的交接,这样就更好地理解了回忆的责任,同时也体会到了回忆以及回忆这项工作是收到祝福的,是慈悲的。
之前不知道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通过这一篇前言,我理解了,并深深地被折服于存在主义的现实意义。这一意义与泰国书籍 < Without and Within>有着深深地关联。德国哲学家雅可比是唯一一个表述过“想象自己不朽”是恐怖的,在注解中拓展了雅可比的哲学观点,与斯宾诺莎和康德的理性主义相反,他建立出一种以”信仰“和”感情“等概念为中心额人生哲学。比如说,他认为现实(和上帝)恰恰是在信仰和感情之中直接地在人的面前在场的。这句话的表述非常形象地为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何为存在?存在就是在场,被感知到,存在即为当下。而这个存在也是和感知到存在的对象有关的,这个存在即是无条件的也是相对的,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这个就如文章里一直讨论的回忆一样,回忆是相对于回忆者有意义的,只对回忆者产生影响,而回忆里所包含的信息是现象的是无条件的是无限的,因为回忆里可以容纳一切。这样一来,存在的意义似乎也更好理解的。
那存在与回忆有关联么?克尔凯郭尔用了孤独与喧哗的对立做了隐喻。克尔凯郭尔写道:要为自己达成一种回忆,就必须对心境、处境和环境的各种对立面有所认识。当然这种认识无法用哲学术语去解释,但是去描述一种心境、处境、环境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用孤独来描述一个人的心境,心境是私人的状态,是一种无条件的主观存在(这个无条件是相对于环境而言);可以用和谐来描述处境,处境是一种关系的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存在;可以用喧哗来描述环境,环境是一种现象,一种无条件的客观存在(这里的无条件是相对于人而言)。我们可以将心境、处境、环境拼凑在一起,例如,泽尔丽娜在结婚晚宴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她一个人在花园的角落里看着夜空,她笑了。有句歌词也唱过: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所以克尔凯郭尔又写道: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做为手段而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合适的话,那么为了回忆一场爱欲关系的幸福对立有时就可能是:只是为了回忆而为自己造就出一段新的爱情故事。好比我自己,我最近特别喜欢在热闹的星巴克里看书学习,好无杂念,非常专注;而当我脑子里很吵的时候,我只想呆在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去思考,感受那些吵闹。拉丁语有一句诗翻译成中文是:隐藏得很好的人,活得很好。克尔凯郭尔就承认了自己活得很好,因为他可以自由地探访世界,他觉得一个人可以偷偷地静悄悄地站在一个角落里看世界以及世界之中所有的一切,它们看上去是最好看的。所以他还说道:现在我学会了无需黑夜就能够找到宁静,因为在这里总是宁静的,总是美好的;然而现在我觉得最美好的还是在秋日挽住那奔向黄昏的午后使馆并且天空发出那种带有思念感伤的蓝色的时候......当一切归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其实那本泰国的佛学书教给我的是存在的两种关系。一个是within是我们当今很流行的一个词:内观。这个内观就是克尔凯郭尔文章中提到的一个世界。一个是without,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客观环境,这个就是克尔凯郭尔文章中提到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同时存在,这就是真相,这个就是包容它们一切的当下,即存在。那么我们是如何意识到真相背后的本质呢,这就是通过回忆,本质从回忆真相的一吸一呼之中得到解脱,呼气的那一刻真相得以继续,存在得以继续,就在那一呼一吸间。
写到这里我似乎领悟了我无意中选择同时学习这两本书的意义了,似乎也掌握了更多的智慧。想起佛陀的教诲:了悟真相,抵达本质。
-
Yanc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3 08: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