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身阅读习惯的一些反思
在阅读《特权》最后一章的时候,有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种印象不是知识记忆,即一个图象从它所镶嵌在其中的背景中凸显出来,等待阅读者的识别。而这种印象更像是碰触熟悉的异物,接触时并不会感觉到异样感或者不舒服,而是从自身不加反思的行为流中跳出回头看进而对其进行再组织。这段话是:
圣保罗给予学生的优势不是知识造成的等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做出重要决策的领导者不是要懂得多,而是要有一种思维习惯。圣保罗教的是,即使还在高中,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些习惯来达成。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身阅读的经历。我家在一个三线小城市,并不是书香门第,父母并不是老师,也几乎不阅读。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我母亲偶尔也会读一些《康熙大帝》《胡雪岩》之类的历史小说。
我从小对于读书并没有太大的热忱,学校规定买什么,就读什么,小学初中要求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小学时流行马小跳系列,于是跟风买了一大堆,别人看我也看,虽然并不是纯粹的跟风(随便翻翻而不仔细读),但无论是阅读的习惯还是阅读的数量都很少。
初中迷恋网络小说,当时流行的《斗破苍穹》《吞噬星空》《斗罗大陆》等等都看过几遍,甚至熬夜在被子里看。但我并不认为读这些书是阅读,更多是一种快感的获取。平庸的现实(中等的成绩、平淡的学习生涯)无法满足当时我对于自身生活的需求,这促使我疯狂阅读网络小说并将自己组织成为主人公。
高中直接改变了我对于阅读的看法。起因是高一的运动会上,其他同学都在聊天打闹,而我一直逃避与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或者说,更愿意采取一种正式的方式进行交往。不知道做什么,又不想看运动会,就拿了一本《孟子》翻一翻(当时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倒是记不清了)。
其他同学看到后很新奇,都来问我为什么读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我开始给他们讲这本书说了什么,当然不可能又很深的理解,只是半理解半自己编的方式讲了好长时间。后来他们看待我的眼神就多了一丝丝敬畏。(现在看起来可笑,但从更大的视角看,这反映了我所在地区和高中对于阅读和知识的一种普遍态度,即阅读是神圣的,是有别于他人的,是高贵的,或者说“阅读”作为一种习性塑造了人与人的区隔。)
这种眼神里的敬畏再加上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大师”使我当时内心十分激动,作为一个从小学来一直不被重视和平平常常,也不经常参与群体活动的我,当被凸显或者“加光环”时,内心的“我”一下子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从而有了自信,而这种自信更多是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和将这种阅读表现出来形成与他人的差异而确立的。
因此,高中初期对于阅读的构想是有功利成分的,它作为一种从小并没有被培养的习惯开始被刻意练习。当时我深谙书皮学,时不时去书店里逛,看书皮上的简介。去多了自认见多识广,书店的畅销书(余秋雨、贾平凹、林清玄、余华)也买了不少。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才慢慢知道,不同阶层阶级的习性习惯是不同的,而这种习性会生产一代又一代的阶层。通过与之决裂,或者打破特定习性的束缚,并且培养更高阶层的习性,使个体有可能实现流动。
高中对于阅读的刻意练习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提升自己的方式,只是想凸显我的不同。由于不断通过阅读来维持自身形象,阅读则被内化,从最早的忍着厌恶进行阅读,慢慢对其并不感觉厌恶,再到后来形成了阅读品味。这些变化并不是我有意完成的,而是在早期强迫自己阅读后一段时间内,慢慢由外在的力量转变为内在的需求。
但从高中一直到准备大二,对于阅读的习惯不断改变(加上我的价值判断的话,是提升),而对于阅读这件事的目的并没有改变。也就说,我身体上认知上习惯了阅读(长时间保持一直姿势,专注于文字,避免外在打扰),而我对于阅读本体的认识始终如一,即将阅读作为一个挖矿的过程,尽管过程辛苦但会收获很多。换句话说,对于阅读过程的痛苦的忍耐始终存在,但由于阅读后会“收获”知识,进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阅读。这里隐含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书包含了知识,我通过阅读获得知识,阅读并不使我快乐,而我只是想要获得知识。
在大二下,综合英语(英语专业的核心课)上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些福柯,当时很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不是对福柯感兴趣,而是对这种理论知识感兴趣,因为大一大二的我一直认为只有哲学专业才会涉及理论,而英语专业只是应用英语去教小孩英语。(由此可见我们学院有多么不好,也可以发现:大学所提供的课程和教学又会怎样影响学生的习性,从而使得在一个一般院校毕业的学生被“困住”)。之后自己上网查了查福柯,借了一本《词与物》,读也读不懂,只好咨询认识的另一个社会学老师。后来通过她推荐,阅读了瑞泽尔、特纳、乔纳森卡勒等人的书,进而走向社会学。
让我意识到自身对于阅读的假设并不是阅读唯一假设,是在考研期间通过豆瓣认识了一些老师和同学。正是通过翻阅几位老师和同学的阅读记录,才让我意识到,阅读可以并不只是作为对于书本内容的诉求,而可以作为一种乐趣(这里并不只意涵:资本主义运作方式下的休闲方式被建构为正式工作的附庸和补充,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剥夺人的自由)。
这是一个逐渐和突然醒悟叠加的过程。起先是又对于阅读的发问(阅读是什么)转变为对自我的发问:阅读对我来说是什么?进而转变为阅读对他们来说什么?
发问的转变意味着视角的转变,视角的转变意味着对于原先体系的完整性和封闭性的质疑,从而面对无限。他人对于阅读的不同看法让我逐渐消解了阅读是具有唯一意义的行动的看法,进而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可以被建构,进而认识到,不同阶层不同环境所体会阅读的意义是不同的。这种阅读的意义的不同,并不只是类似“无用的餐桌礼仪”作为与他人区隔的没有“用处”的东西,而是会影响一个人自我认知、未来流动、职业培养。单独的餐桌礼仪并不会促使个体提升或者融入更高的阶层群体,而只要当这种餐桌礼仪作为一个群体的表现形式加以运用时才显得重要。而阅读则刻意单独存在,其意义更多不在于对于社会关系的塑造而在于对自我的认知与想象。
作为并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成长起来的我,在意识到这些之前对于阅读的构想延续了十几年,而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存在。而正是接触“他者”,我开始重新构想阅读,并且现在开始重新塑造阅读习惯。
-
管理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9 14:57:49
-
flawnfl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1 10:55:29
-
Wow Fantas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2 14:22:20
-
狂人总角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4 23:16:57
-
豆豆练琴了没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9 12:31:56
-
#林中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9 19:56:43
-
快乐的碳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4 13:54:47
-
答案在风中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4 09:56:09
-
饱饱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3 00:39:52
-
蒜鸟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23:01:27
-
philop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22:14:00
-
豆友5369602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2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