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第七章友谊--划重点
第7章 友谊
友谊的本质
友谊是我们获得快乐和支持的必不可少的源泉。
另一项研究采用体验式取样跟踪人们的交往,结果发现参与者与朋友在一起时一般比独自一人或者与家庭成员(包括他们的配偶)在一起时,有着更多的乐趣。
友谊的属性
首先,亲密的朋友能感受到彼此间的温情。其次,友谊涉及共同参与和分享。最后,朋友还能彼此相伴。最好的友谊显然是一种紧密、有奖赏价值的关系,故而有学者把友谊定义为“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通常表现出亲密和扶助,双方彼此欣赏,并企求对方的陪伴”。
友谊和爱情的差异
友谊一般比爱情承担的责任更少,情感强度更弱,排他程度更低。
尊重
当我们尊重别人时,我们会非常钦佩和重视他们。值得尊重的特质看来包括令人赞扬的道德品质、对他人的体贴入微、接纳他人、诚实、倾听他人的意愿等等。我们一般喜欢那些令我们尊重的人,对朋友或爱人越尊重,那么与此人的关系越令人满意。最亲密的朋友往往是我们尊重的人。
信任
如果有人留意我们的愿望,无私、可靠地对待我们,信任就能建立起来。信任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使得相互依赖更加愉快;让人舒适自在,与朋友轻松相处,不能充分信任伙伴的人往往戒心重重,对关系不满意。
资本化
我们和好友分享快乐时,快乐倍增,不会减少。好友通常会为我们的成功感到欣喜,他们的兴奋能增加我们的欢乐。
所以在资本化的交往模式中,我们常常能和朋友分享好消息,得到有益于紧密关系的热烈而有价值的反应:与那些对我们的好运漠然或冷淡的人相比,那些能提升我们快乐的人让我们感到更亲近。
社会支持
成功的资本化能提升积极事件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还依赖朋友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他们帮助和鼓励的方式很多。我们获得的援助或社会支持有四种。表现为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感情支持;表现为拥抱或搂抱的身体安慰;表现为资讯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和表现为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或有形援助。
社会支持价值巨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接受的这4种社会支持越多,关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就越大。的确,伴侣温暖而关注的支持所带来的幸福感比金钱更大;你的收入对你快乐的影响可能还不如社会支持大。
●感情支持具有实际的生理效应。
●有效的社会支持使人们感到与帮助者更亲近。
●有些人更擅长于提供社会支持。
●进而,最好的支持应该切合我们的需要和偏好。
●不论社会支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长期来看,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对朋友帮助行为的认知。
●最后,个人特征也会影响我们对社会支持的认知。
应答性
上述亲密友谊的每种特征(尊重、信任、资本化和社会支持)让我们感到有人理解、关心和珍视自己,因而它们都与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最后一个部分有关系,这部分可能是亲密友谊中最重要的成分:应答性,即在认知层面上对朋友的需要和兴趣表现出关注和支持。
友谊的规则
或许如你所料,这些普遍规则包括公平、信任、自我表露、支持、关爱及亲密关系其他令人满意的方面。
友谊的毕生变化
童年期
学前期儿童和自己喜爱的玩伴之间就有着低级形式的友谊。此后,儿童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巨大变化,无不反映在他们的友谊之中,友谊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青少年期
在13~19岁的青春期,友谊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首先,青少年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与伙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
第二个变化是青少年日益转向朋友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依恋学者确认了青少年时期的四种依恋形式:(1)寻求亲近,指对依恋对象的趋近、保持临近和发生接触;(2)抗议隔离,青少年抵制把自己与伙伴分开,并因这种隔离而苦恼;(3)避风港湾,在危急困难时刻求助于依恋对象以获得安慰和支持;(4)安全基地,依托伙伴来探索新环境和进行其他大胆的尝试。
成年早期
在少年晚期和20多岁的时候,人们就进入了成年早期阶段,根据著名的人格理论家艾里克森的观点,此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艾里克森认为正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学会了怎样建立持久、忠诚的亲密关系。
中年期
当人们和爱侣安居后友谊又会怎样变化?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关联非常清晰:当人们有了恋人时,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会减少。
事实上,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共同的朋友,这样的婚姻通常很艰难。
老年期
最终,老年人较之年轻人社交圈子更小,朋友也更少。老年人并非不会交际,他们只是更加挑剔;他们的亲密好友数量和年轻时一样多,但他们和一般的朋友以及不太重要的社交伙伴相处的时间更少。
只要我们活着,友谊就是无价之宝。
友谊的差异
同性友谊中的性别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女性之间的友谊是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其特征的,而男性友谊则是围绕着共同活动、相伴相随和搞笑娱乐而展开的。
同性之间的友谊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朋友之间电话交谈的时间更多;
●两性朋友谈论的话题不同:女性更可能探讨人际关系和私人问题,而男性更可能探讨客观事件,比如体育比赛等;
●女性进行的自我表露多于男性;
●女性给予朋友的感情支持多余男性;
●女性在友谊中比男性表达出更多的爱意和温情。
友谊的个体差异
友谊发展的障碍
我们将重点研究两个非常普通而又令人痛苦的问题,即羞怯和孤独。我们都清楚,羞怯者或孤独者通常都希望建立亲密的友谊,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往往使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羞怯
与人交往时你是否会感到焦虑和拘谨,担心别人对你的评价,交谈时觉得自己笨嘴拙舌?大多数人都会这样。80%的人 都曾体验过羞怯,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下沉默寡言和抑制行为结合紧张不安的综合症状。
然而有些人会长期习惯性地感到羞怯,更频繁地体验到羞怯。与坦荡的人相比,他们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惯常羞怯者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一想到别人讨厌自己他们就会坐卧不安,他人的嘲笑和蔑视更令他们害怕恐惧。他们对社会指责的担忧要甚于其他人。其次,他们倾向于怀疑自我。低自尊通常伴随着习惯性羞怯,羞怯者往往有低自尊。最后,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有时还能找到充分的理由:整体看来,他们的社交技能不如不羞怯的人。
比如,如果羞怯的男性发现漂亮的女人注视自己,他们不会回望与之对视,更不会微笑问好;相反,他们的眼神游离不定,一言不发。本来男女之间可以进行的良性沟通,男性一旦显得羞怯就根本不可能发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人们的羞怯是暂时性或习惯性的,只要他们胆怯畏缩,就会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与人交往时希望避免的。
然而,更常见的是,羞怯者会被社会指责所带来的威胁吓跑,而这种社会指责根本不曾发生过或者永远也不会出现,所以他们的羞怯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是起相反作用的心理负担。
然而,大多数羞怯者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社交技能的正式培训,因为他们只有精神放松,不再担心别人的评判,就可以表现得坦荡豁达。假如现在你受到羞怯得困扰,只要你实际上能较少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如果你是个羞怯的人,下次你结交新朋友时不要光想着你自己,只要尽你所能地努力寻找对方的特点即可。事情或许出乎你意料地变好。
孤独
孤独与独处并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独处的状态我们通常也能感到满足。相反,当我们想拥有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而不得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心理学家罗伯特·韦斯首先提出人们会受到两种孤独的困扰,其一是社会隔离,指的是我们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其二是情感隔离,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孤独正是归属需要等不到满足的恶果。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孤独通常是一种短暂的状态。
因此,男性似乎依赖于女性以避免孤独,而女性则不会反过来依赖男性避免孤独。
孤独者愤世嫉俗的观点和迟钝乏味、心不在焉的处事方式经常会引起他人的消极反应,他人一般会认为孤独者并不十分了解和喜欢自己。孤独和羞怯相似,都存在可能的自我延续倾向,但孤独的效应可能更加强烈。
雪上加霜的是,孤独还会引起抑郁。
要克服孤独,我们就应该寻求新的友谊,而不是爱情,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的确,如果你能采用更积极的方法—关注他人的优秀品质,期望他们愉悦友善,并且耐心地承认友谊的建立需要花费时间—你就可能会享有与他人更有价值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