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 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
看别的书,然后被推荐的书,还真没听说过这个人,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准备看看。序言其实看得有点心塞。
【我的旧命题是:中国人“心”发达于“脑”。近年来看到的一些心理测验的报告却指出:中国人投注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也不是很强烈的。例如,根据中国科学院1980年的一份心理测验报告:相对美国人来说,中国人处于人际关系中较倾向心情抑郁,个人的情感与外界之间也倾向呈现断裂疏离状态。在这里,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个体如果像西方人那般明朗化地表达一己之爱憎,人际关系无疑更为强烈,但也易趋于不稳定,像中国人那种比较“身不由己”的人际关系,反会趋于稳定,但个人情感的投注也不会强烈到哪里去。】
(这倒是的,很多时候,维持关系常常成了目的,而不是因为喜欢与这个人有联系。有时即使喜欢,也淡淡的,不会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感情;有时,即使讨厌,只要不是很过分,也能容忍。忽然想到,以前可能会用“敷衍”这个词,现在就会用“忽悠”,哈哈。不过,反思一下自己,目前关系比较淡然的不少,倒还没有讨厌的人。)
【即使中国人“心”发达于“脑”,这个“心”却并没有表现为个人的热情,反而是化为镇止个人热情奔放的社会化的“人情”。有关中国人“非性化”的探讨其实也指向这一点。而全书中透露的讯息则显示: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与人之热情双双不发达。但这类讯息却是“扩散”在全书各章节中的,不将它们串起来的话,所谓“心”发达于“脑”的命题就易产生误导。】
(既然是人情社会,自然需要理性、克制,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得罪了谁,然后又牵涉到其他人。)
【此外,所谓“心”发达于“脑”,也只是就中国人的情感与理智之比重而言的,不一定是指中国人的“心”比西方人或拉丁民族的发达。在中国,必须将情感提升(亦即是理智化)到普遍性原理之高度才能出现的“人道主义”,就不太发达。中国人的“心”无疑是伟大的抒情文学遗产的基础,但中国人的文艺易流向感伤主义,而不是强者的浪漫主义。】
(在思考关于母亲的形象的时,我觉得这个好像更加明显。我们的文学作品里的大多数母亲形象都是苦哈哈的、隐忍的,容易让人伤感(觉得有点例外的是熬成婆婆的人,如《红楼梦》里的贾母)。我就跟儿子说过,你妈是不苦的,作文要是写到我,就写我怎么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不要编排那些什么为你吃苦什么的,养育你对我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没有什么比看着一个孩子成长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的事情。其实我身边的很多妈妈也是一样的,自己家的孩子看也看不够,不知道有多乐呵。虽然在孩子成绩不好或者不听话的时候也又发飙,但是总的来说,都还是比较开心的。想到的有点偏题😃)
【其他必须说明的地方有:在写作原版的时候,看到大陆不少的现象还是毛泽东时代的余绪,因此在“存天理,灭人欲”、“无性的文化”方面着墨多了一点儿。如今,大陆日趋物质化与消费化,开始接近战后初期的台湾形态,则宜强调中国人“自恋狂”与“宠坏”的一面。这两极化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原版中的一个命题即为:中国人格的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组织”的,因此一方面被造成自我压缩,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整个“人”都被压得很低,另一方面又缺乏纪律,无须对一己之行为负责,也少尊重别人之权益。中国人的“人我界限不明朗”,人格之依赖性,以及上述的“桃源”情结,都易衍生自恋狂式的“万能的幻觉”。一胎化的政策,势必会激化这个趋势,到了21世纪说不定还会使之成为主流。】
(想起了鲁迅的《阿Q正传》🤔)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本文版权归 xiaoyumin200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EV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