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亭和雨花亭
甘露亭位于南京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对面,高座寺北面的草坪上。
甘露亭是一个井亭,建于1997年,是为了保护亭中央的甘露古井而建,这个亭子也因此得名。据《南朝佛寺志》载:“高座寺,晋咸康中造,本名尸黎密寺,以地有甘露井,故亦名甘露寺。(引自《江苏名刹》邵磊著)甘露井因井水甘甜如露水而得名,开凿于1700年前,据说是南京史书记载最早的井。
甘露亭是一座八角亭,秀亭空透,古朴典雅。亭顶部开有“天井”,与古井水面相辉映,形成“坐井观天”、“井天一色”的独特景观。
井亭从设计目的来说开天井是为了方便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可以直接落入井中,这样也可以减少对亭顶的压力。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井亭,如紫禁城御花园井亭,北京太庙井亭等。
这里也有一个猜想,甘露亭之所以有八角可能是因为八角的设计让亭子更偏向于圆形,顶底部支撑的木条更多,可以使圆形天井更加牢固,视觉上更加规整,俯视角度与中央的天井及甘露亭可以形成同心圆。


雨花亭是雨花台的另一座亭子,位于第二泉的北面,雨花亭是四角亭,中间也有天井。
雨花亭与甘露亭虽然都有天井但是作用并不相同,甘露亭是为了方便雨水落入井中,雨花亭是为了装饰和供人休息。




从雨花亭的设计中可以看出现在亭子的作用相较于古代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古代,“亭者,停也”,亭子是为了供人休息,在下雨时可以挡雨。此外,亭还具有美化环境的景观效果,计成在《园冶》中,对亭子的设置有专门的表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人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计成是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善于理论思维的造园学家,他认为亭子可以安置在水边或池水之中,也可以安置在竹林、山头、山脚,并无准则,就看园林的整体环境,“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现在,亭子大多发挥的就是装饰的作用,或者作为廊的收尾,不限于水边,而曾经供人休息避雨的功能渐渐变成了次要的功能。
© 本文版权归 arianator13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