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个好人的一生
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好人变成一个贬义词,好人似乎等于傻,等于蠢,等于落后于潮流。但偏偏,有时候事实就是一次次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最近读史记,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弱肉强食,为了利益互相背叛和利用的事实,早已写在历史中。而早一天明白这些的人,越早的能够长大,能够脱离幼稚,越晚明白,甚至永远不明白的人,迟早被残酷的社会打败。
韩信的一生,是成功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破三秦,收复汉中。以弱胜强,以几万老弱病残,横扫黄河以北,攻克五个诸侯国。联合彭越,秦步,刘邦,围杀项羽,一举奠定大汉王朝的基础。清人有诗赞曰: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国士与重瞳。萧何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称赞他是汉初三杰之一,称赞他“ 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后被封为楚王,是刘邦阵营第一大功臣。功成名就,一时风光无限。
韩信的一生,也是失败的。政治上他很幼稚。不顾郦食其的死活,进攻齐地,害死郦食其。 自以为有功,给刘邦去信求封齐王,刘邦气得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从此对他有了防范之心。项羽的谋士武涉 、韩信的谋士蒯通以政治分析,劝他在刘项之间保持中立,三分天下,他自认自己功劳极大,不愿背叛,说自己虽死不易。自认为对刘邦忠诚,在对项羽的围剿中,却又要等到刘邦许地才出兵,惹得刘邦有了猜忌之心。既然已经知道刘邦对他有意见,刘邦伪游云梦,他却“自夺无罪”,不顾劝阻前往,被刘邦当面扔进囚车,押送长安,降为淮阴侯。在长安本就已经步步杀机,却又自怨自艾,不愿低头臣服,每天称病不朝,不愿意和各侯为伍。最终企图谋反,却被吕后在宫中残杀,更被诛三族。
韩信的一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他生于约前231年,死于前196年,终年只有35岁。他大约是在汉元年(23岁),得到刘邦赏识,拜为大将军。汉四年平齐(27岁)。汉五年,被封楚王(28岁),汉六年,被降为淮阴侯(29岁),汉十二年被杀(35岁)。年轻时候的韩信,生活穷困潦倒,一度濒临绝境,而人生璀璨的时间,也仅仅只有六年,就是被拜为大将军到被降为淮阴侯之间的六年。除了这六年,他要么生活穷困,不被赏识,要么就被猜忌,生活苦闷。最终,更是被杀,夷三族。最让人愤慨的是,韩信的一人推崇以德报怨。 漂母的几饭之恩,还以千金,遭受胯下之辱,成为楚王后却雇佣当初侮辱他的流氓当中尉。当齐王时,他因为刘邦的知遇之恩不愿意背叛刘邦,当楚王时,他觉得自己无罪前往云梦,却被捕入狱。 王立群教授说他,“有英雄之才,却只有市井之心,更天真的希望刘邦以君子之礼相待”,十分贴切。他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如此璀璨,如此不公,难免引起许多人的愤慨。自古以来,许多人认可韩信,为这位军事奇才的悲惨人生鸣不平。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韩信的悲剧,就在于封建时代没有他的理想主义存在的空间。所以我开头才说,人类社会残酷的弱肉强食早已写在历史之中。韩信因为他政治上的幼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纵观他的人生,他每一次都有选择的机会,改变的机会。
攻打齐国前,他应该考虑周全,请示刘邦,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贪功,攻下齐国,害死郦食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他的志向只是当一名诸侯王,那此时更不能给自己更多的功劳了,功劳并不是越多越好,当你功高盖主,便会引起猜忌。看看萧何受到猜忌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他在后方主持政府,受到刘邦猜忌后,他立刻把儿子、父亲、兄弟等一家老小全部送到前线当兵,实际上就是主动送上人质,另一方面,把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当做军饷。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韩信不可谓不幼稚。
攻克齐国后,更不可冒官场规则的大不韪,自以为是请封齐王,此时他已犯下官场大忌,引起猜忌。当上齐王后,刘邦要求他前往围剿项羽,此时他有俩个选择,要么拥兵自重,三分天下,将来甚至可以当天下之主;要么就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力,立刻出兵讨伐,向刘邦表明忠心。他偏偏选择最差的一条路,拥兵自重,要挟刘邦要求扩大封地。结果刘邦立刻给他封地,但不动声色,其实已动杀机。之前韩信要求封他为齐王,刘邦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此时,却不动声色,这其实更加严重。你开口骂,说明还把他当做是自己的臣子,你不动声色,其实就已经把韩信当做敌人来对待,不让他看出来自己内心的想法。
被封楚王后,刘邦伪游云梦,此时的韩信,也有几个正确的选择可以做。表忠心的方案:立刻效仿萧何,把自己的家人送去当人质,但自己仍然在楚国不动,此可以互相牵制,一方面表了忠心,一方面又手握军权,让刘邦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手。造反的方案:立刻造反,并可呼吁彭越等异姓诸侯王一起造反,瓜分刘邦江山。折中的方案:留在楚国不动,但写信,或者派使者前往云梦,向刘邦表忠心,刘邦考虑他手握军权,不会敢轻易动他。而韩信再次做出最傻的选择,而且还失去了义。他杀害自己的朋友, 眛谒(他是项羽的手下,此时被刘邦通缉),带着眛谒的人头前往见刘邦,以为靠眛谒的人头可以取信刘邦,他不知道,只有自己有实力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结果就是被捕入狱,被降为淮阴侯。
被降为淮阴侯后,他还是有办法可以活命。还是两条路。第一条路,完全放弃权利,参考张良,完全的俯首称臣,每天捧刘邦的臭脚,广交人缘,力求获取刘邦对他的放心。第二条路,试图逃走,或前往诸侯国,或前往边疆,靠和别人联手,重新起兵。而他又选择了自己的路,天天生刘邦的气,怨恨刘邦对他不公。他不知道的是,刘邦做的才是对的,从来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决定。自怨自艾的韩信,称病不朝,不愿意和百官为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最后密谋造反,死于妇人之手。
官场就是这么的残酷。社会就是这么的残酷。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人要比坏人更能把握所有力量,这样才能防止世界被坏人占领,才有保护自己的实力。看历史,有时候让人伤感。让人觉得气愤。让人觉得沉重,最后,让人认同。世界的规则就在这里,你看或者不看,你认同或者不认同,你服从或者不服从,他就在那里。世界不是童话,世界是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是你死我亡。
悲伤的我写下这段话,因为我已不是孩子,而是在社会中拼搏的成年人。我同情韩信的人生,但我不想如韩信一般的人生。我只希望我可以洞悉世间的黑暗,但尽量的保护那些不愿意接受世界黑暗的人。
韩信,走好吧。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你在中国的历史上永远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的名字,你的人生,永远的雕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后人仰望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