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之庭(二)——无邻庵 与 小川治兵卫

在自古存留庭院繁多的京都,若要谈论近代造园定绕不过无邻庵,这座位于东山南禅寺附近的园子具有范式的意义,影响了之后日本庭园的发展。在讨论无邻庵具体的布置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下其庭师,七代目小川治兵卫(屋号植治)。
小川治兵卫原姓山本,名源之助,17岁时入赘京都的造园者小川家,19岁时其岳父病逝遂袭名小川治兵卫,为七代目。其自学庭事,并在30岁之后逐渐结识了一批明治时期新兴的政财界大佬,为发挥他的才能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支持。这份豪华的甲方名单包括但不限于山县有朋(两届首相、近代陆军的奠基人)、住友吉左门卫(四大财团之一住友的掌门人)、西园寺公望(首相)、野村德七(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证券创始人)等等。
无邻庵是小川治兵卫着手的第二个园子,第一个是他家隔壁的並河靖之邸(现並河靖之七宝記念館)。无邻庵和並河靖之邸最有趣的部分都在于其对水的布置,而这源源不尽的清流与琵琶湖疏水工程息息相关。简单来说,因为明治迁都,京都人口减少并有衰败之势,为振兴京都,集发电、水运、灌溉等公用的疏水工程被提上日程。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位于京都市中心以东约十公里,隶属滋贺县。琵琶湖疏水并入京都水网的交叉点在蹴上,其北为南禅寺与冈崎公园。受惠于疏水工程与优越的地理条件,这一带逐渐形成高级住宅区,仅植治所经手的园子在此一带就不下十个。

除並河邸和无邻庵,包括平安神宫神苑、对龙山庄、何有庄、白河院、碧云庄、怡园、有芳园、清流亭、洛翠、都ホテル庭园、光云寺......可以说这一带大半的庭都出自植治之手。略为可惜的是,这些园子大都要么属私人所有,要么是高级旅馆与料亭,前者除罕见的特别开放外一般人没有参观的可能,后者中最精彩的都ホテル庭园(佳水园)动辄十万余日元一晚的价格简直劝退。
幸运的是,无邻庵这一植治奠基性的作品被良好的维护着并可自由参观。这一庭园的主人山县有朋,实际上对此园起了决定性的指引作用,并反过来影响了植治。山县认为“这座庭园的主山为东山,位于山麓的此园,无论是瀑布还是流水都有必要设计的像是从东山而来一样”;“像山野村庄流动的河川一样,不是池庭而是清流之庭”(《续江湖快心录》)。在这一判断下,无邻庵庭园借景东山,试图以局部之流想东山之广。可与之相对比的是明末张南垣“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的造园思想,两者都明了园之意义不在于尽缩名山大川,而在于以局部想整体。明治大正时期的日本政治家大都深谙汉学,诗歌书画亦多有造诣,但又因其身处倒幕运动的中心,对欧化有着普遍的向往,山县曾亲身考察欧洲英法德俄荷诸国。这一矛盾在无邻庵中体现为虽布局思想是东方的,表现形式却接近自然风景主义式的。例如山县曾说:“瀑布石之间种植羊齿蕨,杜鹃应像附着于岩石一样种植。地被植物不用苔藓而用草坪。除冷杉外,杉树、枫树、叶樱是植栽的中心。” 他不仅大胆运用了欧洲风景园中常见的草坪,还引进其时日本庭园一般所不用的植物,以塑造自然式的样貌。据记载山县的这一想法起初惊讶到了植治,但随后植治将之理解吸收并成为“植治风格”的一部分。
那么在山县的指导下,植治如何具体的布置了无邻庵?

从平面上可以看到,无邻庵场地整体呈三角形,西宽东窄,主屋布置在场地西端,茶室隔河与主屋相望。另有一洋馆在西南角(平面图中简化),据载山县也考虑到洋馆与园子整体调性不合,而将之藏在角落大树的遮蔽中。整体地形东高西低,在园内向东望可看到远处的东山。如右上角简图所示,位于宽边的主屋,因地形与场地形状,眺望全园时透视感被加强,以使园看上去更为深远。无邻庵中的建筑物并没有太多与庭园间的互动变化关系,无论是茶室还是主屋,大致可理解为观赏庭园的设施而已。



无邻庵水路主要分为两股,其一来自最东端的瀑布,经园中池绕北端向南汇入,其二自地下暗渠,在园中部涌出并向北流,与前述水路汇合,自西出园。因地形东高的关系,坐于一层主屋是看不到平面图中的大池的,对水流的主要印象来自于临近主屋的溪流即上述的第二股水路(见视角2)和远处传来的瀑布声。因此,当位于主屋时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无邻庵的水路主要是上述的第二股,瀑布也应为其源头,但直到步入园中,才会发现第一股水路为主水路,溯流而上才为瀑布所在。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故意设计的藏水之法,后来阅读了一些历史文献才发现这可能并非刻意而为,而是无邻庵东扩所造成的巧合。无邻庵第一次筑庭约为明治27年(1894),第二次为28年“借入河流对面的土地并作了新庭”(《续江湖快心录》)。据此无邻庵两次筑庭的边界大概如下图所示。

即便是巧合,这一体验也显得颇为有趣。在入庭的游览中,水路才渐次展开。给人以如入真山探索的新奇感。在对日本古代庭园的考察中,一个颇吸引我的特点是日庭对于“浅流”的重视。这包含两点含义,“浅”即容易感知水的变化,无论是岸际的涨落还是击石的水花;“流”意味运动,无论是日本人钟爱的瀑布还是溪流的流淌,水的美在运动中展开,“浅”与“流”相辅相成。植治无疑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并在其作庭中将之发扬。无邻庵地形虽东高西低,但整体上高差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因此为了表现水流的流动,园中的水域都保持着极浅的状态。这一点最为明显的是园中的大池。说其为池个人感觉实际上并不准确,因其并不具有自然中池应有的深度,在池形上植治在腰部将其收窄并创造了一个极小的跌落,使其进一步模糊了溪与池的界限。此外为突出浅水之美,植治还模仿古代庭园设卵石滨岸,池中亦设零散矶石表现水流的波动感。在下游,植治为凸显浅水之美还用一厚重的切石桥,使其贴近水面,创造出水之薄与桥之厚之间的张力。




为表现水的流动,瀑布是日庭中重要的母题,正如前一篇讨论醍醐寺三宝院的文章中提及的,小川治兵卫在无邻庵中三段瀑的设计,直接参考了三宝院的瀑布。先来看最下段,两者在瀑布左侧都设一水平向卧石,右侧则以一小石夹瀑而立;中间段瀑流右侧卧石都仿佛下段卧石的延伸,瀑流左侧立胁立石;上段瀑流的胁立石都非横平竖直,而有倾侧之势。但进一步的对比可发觉植治之瀑的缺陷,三宝院中上段瀑布之后尚有若干小立石以表现瀑布自山中溪流而来,无邻庵中上段瀑布之后空无一石,使得瀑流似凭空出现。事实上因三宝院瀑布是在近两米高差的地形变换之处所设,而无邻庵中瀑布周围的地形是被人为堆高的孤山,瀑布为地下水泵抽水而出,瀑布后仅有一些空疏的乔木,之后便是界墙,总的说来瀑布的源流交代在此显得略为生硬。但好在,三宝院瀑布是建筑内观赏的主景,而无邻庵瀑布仅是游园诸景的一瞬,因此小瑕无伤全局。


无邻庵中另一处与醍醐寺颇有渊源的是位于庭北的巨石。此石据传是丰臣秀吉修筑三宝院时未及搬入而遗留山中的,山县有朋亲赴醍醐之山,并旨意将其运至无邻庵。山县对此石的青睐更多含有政治的意味,表其反德川幕府的姿态,而植治对于这一巨石显得略为手足无措,仅将其置于池北并以草木笼络。关于无邻庵中的石组,还可注意的是,传统庭园中蕴涵着神佛意义的“三尊石”、“蓬莱”、“龟岛”、“鹤岛”等等消失了,石组在这里被剥除了意义(醍醐巨石除外),而表现自身。这或可说是自然风景主义在无邻庵中的具体表现。

在无邻庵之后,通过山县有朋的关系,植治逐步结识更多的政商界大佬,仅无邻庵作庭后一年,便着手设计平安神宫这一纪念迁都京都千百年的重要建筑的庭园。此后,植治风风靡日本,对多种植物资材的运用(雑木の庭),对浅流的发扬,对游览中展开的自然风景的塑造,使得有学者甚而认为对植治风的模仿反而让日本庭园陷入停滞的状态(重森千青)。当然重森式的意见不免带有主观色彩,其祖父重森三玲为20世纪日本又一影响甚远的造园巨匠,其风与植治截然不同。虽然个人并不喜重森的作庭风,但不可不承认他的重要性,之后或可做些许讨论。
无邻庵自筑庭至今已逾百年,源自琵琶湖的流水仍静静滋养着南禅寺界隈的庭园群,“无邻”与“有朋”,这对奇妙的对仗或许诠释了山县的某种人生观吧。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2-12 18:39:24
-
whiteheadsi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29 20:55:12
-
炜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29 20:54:58
-
M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06 10:56:13
-
Z F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04 10:21:17
-
Adieudus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04 09:59:22
-
小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02 15:57:33
-
细么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02 15:33:11
-
tind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07 00:08:10
-
电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31 23:11:31
-
whiteheadsi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8 09:11:06
-
拙匠随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7 16:32:57
-
dy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16:54:43
-
自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13:52:13
-
殷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10:36:33
-
Bv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6 10:23:56
-
卷尔Yiw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五年前的寒假经吴老师的推荐去过细雨中的无邻庵,那种沁人心脾又忘却时间的感觉犹记于心,就好想好想在那座庭院里发呆什么也不做都好,今年也好想再去一回啊🌱!
2021-02-26 00:34:00 -
老叔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5 22:34:22
-
大藏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5 22: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