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周岁这一年
记录26周岁的平凡,那些不平凡的有机会再说吧
引子:
到了2021年,我经常不确定自己到底几岁,2020年是一个整数年,至少减去我的出生年份,是明晰的。再加上过完25岁后,虚岁和周岁两种计数法更加显得残酷,无论是哪一种,无时无刻不在逼近30岁那个数字。越来越大的数字,却没有越来越好的工作和生活,也许这就是我对年龄恍惚的根本原因。没办法,在家里,就只有一种长辈数落的声音——没有成家立业,没有光明的前途,也没有赚到钱,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没照顾好。好像就是比较失败,两个月来,我一直在想,真的是失败吗?26周岁这一年,真正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真的要卑微到被长辈定义的失败里去吗?冷静回想一下,我觉得能在这一年平安活着,每月按时按点交付房贷房租,三餐养活自己不至于挨饿,不已经很好了,至于没有存款,毕竟只是暂时的,有啥可认怂的。
再说,我好歹也是一个非文盲90后,为什么如此就轻易陷入长辈的“耳提面命”,面对长辈的责令、催婚、甚至打击,真的要妥协吗?为什么就要去接受他们所说的过完28岁会越来越难找对象,赶紧考进体制内、安稳、有保障,安排相亲就去相亲、没资格挑挑拣拣······事实上,没有人能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谁都无法保证生活能按预设的轨道进行,所以面对不确定性、面对这本就很短暂的生命、我必须得尽力握住自己的人生,我就算答应去相亲也是自己想去,而不是迫于年龄去,我想考体制也是自己下决心考,而不父母说好才去,······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事情背后真正的出发点很重要,一定是自己想做,一定是自己思考后的决定,而不是所有外界的声音告诉你的那样,你才去做。短短几十年的一生,何其短暂,从小到大为父母而活, 长大后为家庭而活,为小孩而活,啥时候能为自己活?我情愿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的人生,反正没有不辛苦的人生。所以回想26岁这一年,虽然没有达到长辈的要求,但是我知道这一年仍是探索的一年,只要还在探索,就有希望,不是吗?
1月、
2020年1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在花艺教室。在这要遥谢美丽大方的嫂子,借我上昂贵的花艺课程,因为我一直在想着离开第一份工作,尝试围绕感兴趣的内容找出路,所以一次聚餐刚好聊到花艺,嫂子就鼓励我去试试,在里面拓宽下思路也是好的。

我去后发现同样是买产品,鲜花比书籍的利润高太多太多,想起苦哈哈的编辑天天在办公室就只剩下被领导压着去买书,去找渠道就觉得可笑,这职果断是要离的。当然鲜花店我也不可能去开的,但是真的有了新的想法,即面对市场上这么多的花店,花店老板们也需要新的营收模式,比起单纯的买花,更需要向美学空间扩展,我找到了我去输出内容的空间。比如:花店可根据不同的团体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花艺课,我可以带着内容去授课,讲花的文化含义,花的审美含义,花的有趣轶事,为什么人们去花店买玫瑰,买的其实都是月季?为什么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那我们中国的母亲花是什么?等等,而不是让参与者仅仅学会包一束花而已。花店还可推出一些亲子课程,花只是载体,我去注入更多的内容层面的亮点,让孩子和家长从一堂花艺课开始,了解并喜欢上花,甚至开始关注路边的其他小花。当然,目前只是一个方案雏形,还可加入其他内容形式,我觉得自己目前比较擅长的就是去开脑洞、去策划,并根据不同客户的年龄、需要去调整要输出的内容。2020年这一年,没有迈出这第一步,我想接下来有合适场地的话,我可能会去尝试聊聊看。

2月、
2020年2月,在家过年,在家办公,看新闻联播都有点哽咽。总的感受就是疫情下的个体渺小又伟大,我也要做点什么才行。应朋友之邀,碰撞出一次分享课的诞生。与其重复去年在出版社被领导压着做的那些无用功,不如自己做点真正适合亲子家庭的课程,于是我任性了一次,几乎没有理领导在微信群里派下的各种活,决定着手做分享课,并且内心很明确,3月初一返工,就离职走人。没想到,令我吃惊的是,课程效果非常好,群里的反馈和互动非常热烈,我也把微信群直播分享这套流程摸索透了,传递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也宣传了部门的图书,也算给领导交差了。更让我高兴的是,有更多的群主,主动邀请我再去她们组织的微信群里做分享。离职后,我仍被邀请做了3场分享,当然自己还学会了做海报。
3月、
2020年3月,返工离职的第一天,我约了表妹,在她的建议下我最好带着行李箱去办公室,这样能搬地快一点。最后我们我们从西溪校区的东门回去,她送我上了公交,我坐上熟悉的23路车回出租房(她住的近,便骑车回)。保俶路依旧干净、人少,西溪河的水面依旧平静,两旁的乌桕树等着发芽抽叶,回去路上,我不断地在回忆这条路,这条走过春夏秋冬的路,走过夜晚和白天的路,淌过水,刮过风,看过弯月,真是美呀。


离职后开心多了,白天上班,晚上有空就和室友去运河边散散步。时常想着年轻时在运河边能住上几年真的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的是能感受到杭州最美的一面的那种幸福。无论工作、生活有多么烦闷,只要我们去运河边走走,就会被河水抚慰。当然还有两岸游步道上熟悉的草木,紫荆、木兰、迎春、玉簪、绣球、朴树、榉树、樟树、柳树、松树、大吴风草、大关桥下的合欢树,对岸的大岛樱等等,似乎都成为了我们隐秘的朋友,陪伴着我们“穷开心”的日子。


4月、
2020年4月27日,和表妹表弟小聚了一下,在凤起路吃了晚饭,从1号线换乘2号线时,已忘了谁提议,我们在站台上合影了一张,于是就有这张照片。

5月、
2020年5月,阳台上的绿植似乎比去年5月更加茁壮,不知道是不是在为几个月后的离别伤感,所以它们也在拼命生长。是的,7月份房子到期,继续住在运河边的可能为零。我们每走一次运河,就少一次。春天毕竟是春天,连室友们买的菜——洋葱、萝卜、红薯都在迅猛发芽,眼看它们就快被扔进垃圾桶当做厨余处理,我开玩笑地申请来种在阳台上。可喜的是,洋葱越长越好,我随手做的几次充油拌面就是靠它取材,美味极了。

6月、
2020年6月,这次是倒数第二次散步,我和室友出门往大悦城那边走走。那天傍晚,小区西门口,呈现一种特别漂亮的淡蓝色,纯粹不带任何杂质的蓝色,我似乎很久没看过这么美的暮色了。在那一瞬间,第一次觉得城市里某一时刻的空气也可以这么美。月中,发现杨家门菜市场的一款“香菜马蹄鲜肉云吞”无敌美味,但10次去有9次是卖光的。我很难得买到一次,第二天当早饭煮着吃,真的无敌开心咯。


7月、
2020年7月租期临近,从上月底一直到7月初,一下班就跑去看房找房,期间找了中介,也看了那种二房东直接转租的,但仍然没找到合适的房子,甚至好几次做梦都在找房子。真的不是挑剔,是预算有限,毕竟每个月房租、房贷是都是一笔固定支出,只想在可控范围内找到一间性价比最高的房间。再加上表妹临时变卦,打算暂时离杭,原本合租的计划也破灭,更是加剧了找单间的难度。基本上连着一周都是晚上10点半赶到住处,精疲力尽,第二天根本起不来,那一周都是在地铁站里的一鸣买早餐,把一鸣面包柜上不同口味的面包全吃了一个遍。还有几次晚餐,也是吃一鸣的饭团,把所有口味的饭团也吃了一个遍。最后一天,下定决心要找到,然而像是生活给我开了一个玩笑,冒着大雨,鞋子全湿透的那天晚上,终于看准了一个单间,在问完中介所有流程后准备第二天订下时,突然app上有人订走了那间房,当时已是深夜11点差5分。真是够狼狈的,好不容易找到一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晚下订单,我都没有力气吐槽了,只好做好准备继续找房。第二天阴差阳错地订下了一间,是昨天那个小区里的另外一间,但代价就是贵一点,没有昨天那间价格划算。看在离地铁近的份上,忍痛押一付三付了房租,剩下的就是整理东西搬东西了。19盆绿植,500多本书,这是最难搬的环节,搬书的纸箱不堪重负,最终已破损告终,我还舍弃了几盆绿植。反正搬家除了费钱费时费力外,真的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比如我就开始反思为啥自己东西这么多?多出自己的预想N倍。为啥我下次搬家不能做到精简?为啥我比想象中更有消费欲望?总之,断舍离的种子开始萌发。
8月、
温度最高的时候,托F的指导之福,终于学会了蛙泳,虽然游不远,属于菜鸟级别,但下一个夏天肯定会越游越娴熟。8月休了5天年假,回家看了奶奶,后院的枣树大丰收,摘了一把,美滋滋的。

9月、
工作原因,跑了好几次河坊街、后市街,还有上城区的一些大街小巷,走几步就是一个历史遗迹的感觉很妙,老城区生活的全貌就这样被我一次次拼凑出来,当然还有更多生动的细节有待探究。

10月、
十月是一波三折的十月,其中的戏剧性完全符合我一贯幽默的日常。感谢那部贺岁片性质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电影院真实体验了一回内心流泪,脸上大笑的反差痛。电影结束后,带V去看了夜幕下的运河,还有我一直称呼为“101”的“武林大楼”,留下几张珍贵的照片。同时,持续2年多睡眠质量糟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找到了答案,幸好可治愈,不是什么大毛病。只不过之前几乎没去过医院,连挂什么号都要百度的我,突然在这个月内成了医院的常客并对挂号缴费检查等流程完全熟悉,这一反转真的特别滑稽,但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永远无常却教人成长。


11-12月、
机缘巧合下,第三次搬家,真的搬回了自己家,暂时切换了生活的全部轨道。这不,这一年,交通工具都挨个轮了一遍,公交车,共享单车、地铁、电动车、车。当然继续感受了一次当代医学的洗礼,吃泻药,做有痛肠镜。吃药那个晚上真是“此年难忘”,药难喝到屡次想吐,还要分不同时间段,凌晨5点和6点都要起来喝,9点多我跑去小区门口的超市买了脉动+雪碧,全程都是一口药,一口雪碧,硬撑着喝完了。第二天一早去医院排队,发现麻醉师还要半小时后才上班,而有痛肠镜可以直接做,我妈便让我从无痛肠镜临时改为有痛肠镜,深怕麻醉药会有副作用,一旁值班的护士说出自己之前打完麻药,记忆力真的变差了。于是我非常不情愿地走上了有痛肠镜的检查台,全程眼泪在眼眶打转,计划咋就赶不上变化呢。总之,检查结果拿到后被一个女医生说严重,把我吓了一跳。按照治疗方向,我去了中医外科,没想到接诊的老医生靠谱多了,给我解释了一番,这就是小毛病,在他的治疗下会恢复的。果然,半个月多月后,花了200多块钱的治疗费,就有好转,基本无大碍了。所以医院里,每个医生的医德真不一样,绝对不能只听一家之言。
1-2月、
这是告别的月份,我没想到,我会这么快迎来一个很有感情的互联网产品的消逝,日后的生活中它都将不复存在了。这可能就是第一个教人告别的互联网产品, 可想而知,能真正被我们握住的东西又有多少,除了活在当下。同样要告别的还有26周岁,无论如何这一年终于算过去了,只要还活着,还能思索,就没啥好丧的。明天,就是27周岁的第一天,迎面而来的未知里一样藏着酸甜苦辣,我想除了大胆迎接,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在未知中牢记目标,新的一年定会少些迷茫,多些坚定。

PS:
没想到生日前的这篇自我记录,居然让这么多同龄人说有共鸣,我也觉得非常意外。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也许是这代年轻人在现代社会的容错率特别低,似乎在毕业时,如果我们没有选对路,就会莫名其妙成为蹉跎的一代,被长辈指责的一代。拿体制类的工作来说,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这些岗位都是大部分面对应届生的,这点其实非常不合理,有想改行当老师的人是天然斩断前路的。更别提在毕业后,我们想停下来,先不工作,再找找方向。在当下社会里,这些都是不被包容的,不被允许的。
从毕业离校那天起,我们就被推进社会的洪流中,洪流中要拼命生存,拼命往上走,不然就会有被击溃在底层的危险。虽然这是无奈的生存现实,但归结到个人身上,我们就只剩个人的精神空间了。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自由,或许才是在洪流中抵抗各种险阻的最佳出路。也正因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有文学、哲学、音乐,有花草树木,有云卷云舒·······我才会被时常提醒,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神秘而美丽的星球上。
欢迎路过此文的朋友,关注独立公号:神隐博物,聚焦自然与文学,让我们从认识脚边的一株草开始,重新认识这个星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