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余世存)——1840-1999的中国话语(精萃)
《非常道》(余世存)——1840-1999的中国话语(精萃)
高晔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蔡元培说:“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冯友兰说: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
列宁说孙中山:“天真如处子。”
徐复观说:胡适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李之长说:鲁迅在情感上是病态的,在人格上是全然无缺的。
孙福熙说:鲁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想尽量的爱人,然而它受人侮辱,而且因为爱人而受人侮辱。
章太炎说蒋介石执行的三民主义是:“卖国主义、党治主义与民不聊生主义。”
马寅初说:蒋介石的光脑袋就是“电灯泡”,里面是真空,外面进不去。
胡汉民说蒋介石:为人私欲过重,缺乏忠诚,不足以为民族复兴的领袖。
马一浮见蒋介石一面之后,说蒋神情气象偏狭,有刘裕偏安之才。熊十力推许马一浮说:马先生道高识远。
金岳霖说:据他所知,熊十力是中国研究佛学最深刻的一个人。
罗家伦说:傅斯年是元气淋漓的人。
张幼仪说:林徽因是“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胡茵梦说李敖并非“具有真知灼见有超越名利的侠士”,而只是“一个多欲多谋济一己之私者”。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认为:先生的姨妹张充和的悼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最确切的。
“文革”中冯友兰被造反派拉到台上“批斗”群情激昂,冯在心中默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孙中山曾对蔡元培说:"我不善处成功,而善处失败;愈失败;我的精神愈焕发。”
1923年,年仅20岁的吴国桢转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面试时,教务长看到面孔孩子气的吴国桢说:“年轻人,你还没有成熟。”年轻而才气横溢的吴国桢回答说:“先生,依照年龄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教务长听罢立即录取了吴国桢。
1935年,何香凝把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赋一诗《为中日战争赐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事同羞耻。吾伋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1937年,傅雷为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写下献辞:“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用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殷海光说:自古至今,容忍的总是老百姓,被容忍的总是统治者。抗战结束,中国报纸流行“八年抗战,最后惨胜。”
胡适曾对青年朋友们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林海峰初履日本,吴清源在教棋之前先告诫他:"追二兔不得一兔。
”韩衍问:"铜与铁皆金类也,刀,何怨而断志士颈;铜,何德而铸志士像?
收藏于 2007-10-03 来自于百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