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6
ZY问我最喜欢的几本书是什么,我说,这个问题对我而言相当严肃,聊天过程中说不清楚那不如不说,等我夜深人静的时候总结一下语言,写写发出来。
《自私的基因》对我世界观的影响可谓巨大,三观土崩瓦解,灾后重建。年少时代接受的集体教育,传统教育,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孝,三字经,弟子规,格林童话,世说新语,自由民主,政治正确……全都瓦解,礼崩乐坏。其实现在评价起来这本书的内容也没有多么惊世骇俗,成年人的世界,人类的原始动物本能,本就如此啊。只是这本书以一本正经的进化论科普的形式,过早地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展示给了十五岁的我。这本书大约是高一看的,在网络或者杂志上无意中听到了这本书,于是从网上找了盗版的txt文件,导入自己国产的MP5藏在被窝里偷偷看完。
我从小思考问题深度就比较深,明明简单,日常,所有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我总是会花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背后的道理,逻辑,动机,可行性,利害关系……小时候受困于知识结构局限,也并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只是我深度思考发呆的状态太普遍,让我显得有点天然呆,不合群,以及自闭。尽管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但不代表一无所获,我还是对一些人类常识,道德,美德,社会规则产生了质疑。在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本书的时候,小时候隐隐约约积攒下的好多存疑,一个接一个的解开了,就像打开了封闭已久的任督二脉,舒爽,痛快,飞升。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手脚冰凉,浑身颤抖,极度狂喜。狂喜来自于疑惑得到解答,还来自我某些原创的想法在书中得到了印证,不禁得意洋洋。这大概就是我小时候展示出的异于常人的观察思考能力吧。这样的能力并没有带给我成绩上的帮助,反而因为思维太过发散,联想太广泛,容易走神,过强的领悟能力,容易眼高手低,过度的刨根问底怀疑论精神,让我无法学好某些“架空科目”,比如高中政治,数学。影响了日后的成绩。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构建出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动物本能的思维方式,原始动机,优胜劣汰的思维方式,适应性原则,自然选择和随机事件,对因果的逆转,机制背后的机制,我自己命名的“进化论逻辑学”……。它们占据了我思维网络的底层逻辑,以后无论各种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哲学,经济学,爱情观,价值观,全都在这个基础上填补的。这本书已经不是一本书了,是一系列思维方式,我曾经担任过百度“自私的基因吧”吧主,当年写过很多,讨论过很多,但这本书很多年没看了,内容其实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这本书已经内化成了我的思想的一部分。这也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持续至今,前几天我还无意中想到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进化论,自然选择之间的关联,几年前我也开始试着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解释文化传播,思想流行的规律……(只是胡思乱想而已,并没有完整的理论)
《自私的基因》带给我了很多启发,但也带给我很多痛苦和消极情绪,这部分“矫枉过正”,是尼采的作品和思想帮我完成的。中国民间有很多句式,比如“小孩不要太早看xxx,年轻人不要过早看xxx”,这确实有道理的,青少年涉世不深,容易把纯理论当成真理,信什么就信得死心塌地,不懂得辩证,实践,反思。青少年时期看过的一些东西,容易先入为主,被摆放在过于高的位置上,容易偏激,过犹不及,走火入魔。我承认,心智上的早熟,过早的“以为自己参透了世界”,带给我很多负面情绪,悲观,虚无,颓废,消极,厌世,厌恶人类。这样的情绪在毕业后考研失利的那年达到顶点,我因为自己粗心报错了志愿,搞砸了考研,同龄人有的工作,有的继续学业,有的继承家业,而我一个无业游民,一无所有。与此同时我持续多年的家道中落也跌到谷底,我很焦躁,很想站出来,又那么无力。同辈压力,焦虑,自负,自尊心受挫,无地自容,愤怒,无能狂怒,不甘,逃避,怀疑,堕落……这几乎是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冥冥之中,我拿起了书架上早就买回来的《尼采作品集》和《悲剧的诞生》,这两本书大五那年买的,一直没看。尼采,还是尼采,总是尼采,不愧是尼采,尼采啊尼采。
初中时流行文摘杂志,那些杂志基本上没有原创的,全都是转载文章,语文老师也鼓励看这种肤浅的鸡汤文摘,我也装模作样地做过很多摘抄,现在看来抄的都是垃圾中的垃圾。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尼采经典语录》,尼采的睿智,刚毅,狂妄,悲悯,乐观,潇洒,语不惊人死不休,给初中时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也做了摘抄,看着那些火山海啸一样壮观的句子,十二三岁的我还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大学时期接触了哲学,先看的叔本华,惊为天人。后来从资料中了解到,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巨大,他俩可谓一脉相承。于是就买了一本尼采全集。尼采的书拆开来看都是小册子,即便是尼采全集,也大概就30万字,篇幅并不算长。我几乎是一口气,连续一个星期左右,读完了尼采几乎全部著作。我惊呆了,我颤抖了,我瘫软了,我流泪了,我释怀了。
我一直以为虚无和无意义就已经是世界的本质了,尼采告诉我,即便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我们依然可以用最高的热情去拥抱虚无。乐观的悲观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我才知道,原来还能这样,原来接受了哲学上的虚无之后,还可以这样去生活。哪怕连小学生都耳濡目染的“热爱生活”这四个字,旁人无法想象,让我去接受“热爱生活”有多么困难。我曾经热爱过,后来又否定过,现在,在否定的基础上再次否定了,我终于确信,生活还是值得热爱的。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原理里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吧。我隐约知道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当我发自内心去投身生活,经营生活,热爱人类,歌颂人类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能量将非同小可。
我在考研上岸之后写的《考研回忆录》(没发表)里这样写道: 我读尼采,读拿破仑传,欣赏他们的狂妄和傲慢,欣赏尼采的乐观和反抗命运,欣赏拿破仑的自命不凡和大器晚成。想象自己在狂风中独舞。
就是在读完尼采之后不久,我第一次参加了“草莓音乐节”,我只知道我喜欢音乐,但我还并没有接触摇滚乐或者其他独立音乐,地下音乐……草莓音乐节派对上人群的狂欢,彩色烟雾弹,冷焰火,蹦迪,pogo,开火车,跳水,甩头,after party,聚餐,合唱,喝酒,音乐节上人们的天真,善良,慷慨,热情……我望着狂欢的人群,周遭世界仿佛离我远去,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旁观,我突然想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想到了尼采的“花环”“舞蹈”“狂热”这些意象,我不禁泪流满面。后来我因为痛仰乐队的《再见杰克》去读了歌词里面反复重复的“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我被这种嬉皮士精神,朋克精神所打动了,我爱上了摇滚乐,以及和摇滚有关的一切。那都是后话了。
2021.2.26 凌晨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