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的浪漫知识
查看话题 >湖北,藏故常新。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来自网络」
这是最漫长的一年,也是最短促的一年,一场疫情占据了原本属于我们的时间,也压缩了我们的活动空间;这是最多舛的一年,也是最坦然的一年,我们在时空被“裁剪”的状态下,重新审视自己,整装待发;这是最慌乱的一年,也是最牵挂的一年,我们的目光都曾不约而同投向一个位于中国中部的省份
湖北

她,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至今仍保有楚文化的浪漫与瑰丽。
她,是横跨长江、交通南北的“九省通衢”,在一定程度上可称“天下之中”。
她,是一幅绚烂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广阔的平原、险峻的江道、绵延的山岭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便如锦上繁花般渐次显露出来……
湖北,在山水的褶皱里藏着故旧,也在岁序的更替里迎着新潮。

2000多年前,楚人屈原(湖北秭归县人)行吟泽畔,以雄伟瑰丽的《离骚》来抒发忧愁幽思,以圆转奇绝的《天问》来对话天地万物,第一次将楚地浓郁的浪漫色彩,泼洒在诗行上。这浪漫随着浩荡的长江,流淌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里,也让世人记住了楚文化的瑰丽奇伟以及楚人“九死未悔”的勇敢精神。


2000多年后,当代小说家金庸,在他的一系列武侠小说里反复提及湖北襄阳260多次。在这座“天下之腰膂”的城市里,一群侠肝义胆的江湖豪杰,拼死抗争、以身殉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叫人心驰神往。金庸逝世那天,襄阳人用蜡烛点亮暮秋时节的城墙,这座“侠骨之城”多出一份动人的柔情。


浪漫、侠义,像一对孪生兄弟,在湖北2000多年的时间轴上“惺惺相惜”,一次又一次与历史重逢,一次又一次让世人刮目,将湖北的“性格张力”展现地淋漓尽致。
而这一切,都源于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一次迁徙。
那时,祝融部落已经衰落,其后裔熊氏被周王随手一指,分封到了“崇山峻岭、滩崖险阻”的楚地。在今襄阳荆山腹地,这个最早开发江汉流域的部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立了一个“土不过同”的小国——楚。


面对周边各国的威胁,楚国人振军经武、枕戈待旦300多年,终于在楚武王时期,崛起为“地跨十一省,兼县三百余”的大国。到楚庄王时,曾经如天一般高高在上的周王朝,在楚人眼中已不足为惧。楚军锋芒益锐,所向披靡,席卷南土、问鼎中原,湖北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扬眉吐气,为世人刮目相看。
这个日渐强盛的部族,携带着中原文明的血脉,在壮大的过程中兼收并蓄周边各国、各部族的文化风俗,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楚文化:尊龙崇凤、信鬼好巫,酷爱绚丽、灵动之物,以奇为美。


深受楚文化熏陶的楚人,以凤为自己的图腾,浪漫且富于幻想;他们好食异味、嗜酸喜辣,耿直大方又热情豪爽;他们好歌乐舞、善武尙斗,骨子里就有一股侠义之风。
从小在湖北长大的学者易中天既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他说,交上了一个湖北朋友,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随时为你“两肋插刀”的人。

当然,湖北人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精明,“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九头鸟,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古时是凤的形象之一。用这种神鸟来比对湖北人,既有楚文化的浪漫,又指向楚人的图腾,简直天造地设,让湖北人的精明能干更加形象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对联虽刻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门前,但部分湖南也曾是楚国的疆域。虽时过境迁,却不能改变楚地人才辈出的事实。实际上,从楚国时期到今天,2000多年间,湖北人一直活跃在各个舞台上:
从先秦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屈原,到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
从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孟浩然,到以《茶经》名世的“茶圣”陆羽;
从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到活版印刷术发明者毕升;
从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到辅佐皇帝进行”万历新政“的张居正;
从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到企业家雷军……
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涉及的领域不同,但骨子里的信念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湖北人的“不服周”。

“不服周”是湖北人的一句口头禅。正是因为“不服周”,楚人才能对抗周朝,湖北人才能将湖北建设成如今的模样。与其说湖北人精明能干,毋宁说湖北人有一种坚持到底、永不服输的勇敢精神。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的便是楚人的团结与勇敢。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后,楚人始终对秦国出卖信义、欺骗楚国的历史耿耿于怀。最终,果然是楚人项羽、刘邦(先秦时江苏为楚国疆域)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楚人的这种性格,在楚文化的源地湖北尤其明显。
武汉方言中,有一个词叫“耍喇”(爽朗),快读时有拔刀出鞘的感觉,生动体现了湖北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敢。辛亥革命在广州策源,但广州起义失败了,真正成功的却是武昌起义,而且这起义还是因为计划泄露临时发起的,“子弹上膛,说打就打”。一出手,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足以改变山河,却不能改变湖北人的性格。人才济济的湖北、精明果敢的湖北人,一次又一次在历史的滔天巨浪中弄潮,一次又一次深刻影响乃至改变着整个中国。
为什么是湖北,而不是别的地方?或许,在湖北的山河江湖之间,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湖北,因位于洞庭湖北边而得名。由于处在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故而境内地貌多样,高山、大河、名湖、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连绵起伏的丘陵应有尽有,正是这些大山大河大平原,组成了风景秀美的“大湖北”。


如果说山是一个地方的骨,那么,湖北的“骨架”,无疑是巨大且强壮的。巫山、武陵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分别从湖北的西、北、东三面围来,环绕出湖北的“骨架”。
作为湖北境内汉水与长江分水岭的神农架,既孕育了“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可谓以一己之力“美了湖北,养了京津冀”。而界分中国南北方的秦岭山脉,其东延部分在湖北境内,便是群山逶迤、以幽奇险秀为世人所熟知的“道教第一山”武当山。


群山之中,长江浩荡奔腾,贯穿湖北的地势发展,也延续着湖北的文明传承。汉江在汇入长江的过程中,冲积形成富饶的江汉平原,它是湖北成为“鱼米之乡”的重要保证。至若自古便充当出川入蜀要道的清江,则在湖北西部,留下了无可比拟的秀丽风景,“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


天地造化就这样以她看似温柔绵软,实则坚韧持久的力量,造就了独特的湖北地貌,也孕育了浪漫侠义的楚文化、养成了独一无二的“湖北性格”。
山水之间,千湖点翠,那些因水而生的城市,又为“千湖之省”湖北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故事:
襄阳、荆州、鄂州、宜昌,几乎包揽了湖北从先秦到近代的大部分历史,是湖北的过去;


武汉、十堰、荆门、黄石,几乎包揽了湖北近代各方面的辉煌,从交通到工业再到新兴产业,是湖北的现在;
黄冈“盛产学霸”,使得“黄冈密卷”的传说在教育界长盛不衰,是湖北的未来;
潜江盛产小龙虾,其产量占了全国半壁江山,是湖北的烟火与热闹;
恩施壮美又神秘,展现着湖北的少数民族风情,是湖北的另一面;
……
正是她们,塑造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湖北样貌,将湖北变成了中国中部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人才基地和制造业基地,让湖北有藏旧的底气也有常新的能力。


奔流不息的江河水,终究会涤荡尽所有的过去,通达南北的交通线,终将会抵达充满希望的未来。只要黄鹤楼还伫立在江岸,湖北的故事就依然精彩,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愿藏旧常新的湖北,一切向好!
与湖北一样,这一年,我们见闻了太多的人间冷暖;这一年,我们有过太多的忐忑不安;这一年,我们也有过太多的感动温暖……无论如何,寒冬终会过去,2021年,愿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迎着光亮,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