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千分父母:你愿意给孩子打多少分?
世人皆赞颂父爱母爱的伟大,但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最纯粹的。
在小孩眼里,你就是一千分的完美父母。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愿意给孩子打多少分呢?


故事起源于那个下午:
因为要买某个东西,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出一趟门,小八决定跟随我一起。
他是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内心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每次外出都有脱缰小野马之势。
考虑到他的安全和我的心脏,临行前我订了约法三章:
一、外出要手拉手一起行动;
二、擅自活动要预先报备;
三、不可以脱离大人的视线。
他满口答应,拉钩盖章,母慈子孝欢快出门。
还好,整个下午他除了偶尔不耐地嘟囔几句以及看到玩具时过于兴奋地撒欢,基本还算可控,活动范围也都在我为圆心的五米之内,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甚至还会主动牵我的手。

回到家里,我对小八的行程表现进行一番汇报之余,顺便打了分数,七十五分。正在高谈阔论他哪里还有晋升空间的时候,沉浸乐高的小八突然抬起头来,非常认真且真诚地说:“妈妈,我给你打一千分!”我……
晚上睡前,我问小八,我们既没有去游乐场,也没有买玩具,为什么会给我打一千分?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因为妈妈陪了我一下午,我很开心!

感动之余不禁羞愧交加,明明我什么都没做,只是让他跟着我,在他眼里,却是值得超级满分的陪伴;而他既答应了我的要求,也做得不错,我却吝啬于满分的表达,还期望他可以做得更好。
到底是什么让我的爱掺杂了这么多要求?
相比之下,他对我的爱是那么简单纯粹,不掺一点儿杂质,满心满眼都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给孩子的打分逐渐有了附加条件?并且伴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开始越来越具体化、目标化?

十月怀胎,你希望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来到这个世界就好;
三岁以前,你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饭,能睡整觉,各项发育都能达标;
上幼儿园了,你希望孩子聪明伶俐,懂事有礼,能够背诗识字,兴趣特长逐渐入门;
进入小学,你希望孩子乖乖听话,好好学习,独立自觉完成可能让你面临崩溃的作业;
中学阶段,你希望孩子均衡发展,不要偏科不要早恋,考上理想的大学;
大学毕业,你希望孩子找个稳定的工作,能够早日成家,结婚生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之初都抱有望子成龙的期待,在孩子的独立思想意识萌芽阶段,他们的期待和情绪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左右主观判断,并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评价中,从而疏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本身。
虽然很爱很爱孩子,但是父母们还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他挑食/淘气/不懂事/拖延/总爱哭闹……”

而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都是最完美的,他们超乎想象地没有任何条件的爱与信任,远远胜过父母所给予的对孩子的爱。
年幼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就像幼儿园的孩子常说“我妈妈最漂亮!”“我爸爸最厉害!”一样,因为在他们心里就是这样认为的,没有条件、没有要求,毫无保留的爱给爸爸妈妈!

在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绝对天然的情感,难以割舍。因为孩子对父母是纯粹的爱,所以父母对他们犯下的错误也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也罢,总是能够轻易地取得孩子的原谅。
心理学家说:“大脑是爱的器官。”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那便是儿童成长的最好食粮。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珍惜孩子如此纯粹而宝贵的情感,像孩子爱我们那样去爱着孩子,正如纪伯伦的诗里写的那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