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一点点个人看法。
今天在看《但是还有书籍》的时候,我在想我的阅读起点,与书籍产生联结的那刻。
也是因为感觉到,就个人而言,其实与书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发生了好多次转变的。
那近期观赏了一些与书籍相关的纪录片,正好引发了自己的一点点小想法。所以今天想在这里稍微谈下个人的一个,可以说是阅读改变吧。当阅读从不占任何比重的生活里跳跃到如今对于书籍的某一种偏爱,中间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本篇仅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深浅淡薄,不喜勿喷。
01.高中时期:有一颗阅读的种子

现在回首高中时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安妮宝贝(现名:庆山)的《蔷薇岛屿》。我记得看这本书的那个夏天也记得那个下午,是如何爱不释手是如何的相见恨晚。
从那时候起,大概有一个念头就关于#与书籍其实也是有缘分的。
但是那时候的阅读量其实是很少的,好像也没有图书馆。作为一名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各方面好像也没什么想法。但当时因为写了一篇《活着》的读后感,语文老师的备注,让我产生了想要写作的念头(意外)。
其实说出来蛮丢人的,因为高中以前我有买很多小学生必读、中学生必读的一些丛书,但是说实话都没有静下心来看完过。现在想起,还是会觉得书籍的印刷质量很差(这个毛病现在有在改)。
那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还是觉得阅读很重要。毕竟,小时候的名人名言里,高尔基说过的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归根结底:这个阶段的话,就只是有一颗阅读的种子被种下来了,但因浮躁静不下心而被搁置。
02.大学时期:阅读的起点

从时间上来说,我的阅读起点其实很晚了。大学开始正式泡图书馆,各类杂书什么的也都会看一点。安意如、余华、安妮宝贝(庆山)……等等一些作家的书,基本上图书馆里有的,我都看过。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按作者去看书,喜欢他的作品那就尽可能都阅读一下。
我还记得有几本书,《酥油》我上次还翻到了当时写的读后感,《我不是好老师,他们也不是好学生》看完记得蛮震惊的、《问君此去几时还》是讲弘一法师的(文字还挺美的)、《皮囊》当年很火啊、《一个人消失在世上》从弃到一口气读完,真香啊、还有《孽子》我还记得阿青……
那时候才知道,好看的书真的好多啊。但是也仅仅只存在于一个表面,而且书籍的阅读面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类型的。可能还是偏各类小说居多,轻松地阅读。
归根结底:这个阶段的话,就是开始变得爱看点书,也会定期一个月看几本这样。如今想来我还蛮感谢大学那几年,从扭曲开始慢慢柔软,像一团麻绳被解开了一点点。差不多是这样的感觉。
03.工作初期-现阶段:体验到一点点阅读的快乐
近两年来,我感受到的阅读有几个特别印象深刻的点:一是延伸阅读,从这本书里读到了那位作者,然后去寻找那位作者的作品,再以此延伸,而快乐之处在于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二是能拥有一段安静的时光,整个人的思路都顺着文章发展前进到终结,一场文字中的心灵旅行;三是阅读能让人改变,可能是看事物的角度可能是对待人事物的心态等等。
因为我自己就还是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特别是接触了一类哲学类的书籍之后,我发现我真的有一定改变,就有把束缚住的自己稍微打开了点,当然还是在笼子里,只是“我”的活动范围有变大一点。
而且能静下心来看长篇小说了,至少看的时候会比以前囫囵吞枣仔细。对于书籍,也不再只是抱着说看完了就没了、只要看完了好像这本书我就全吸收了,不是这样的。尽量少思考这些乱七八糟有的没的这种,而是用感觉去体会。因为有些东西,当下不能显现,可能在未来的某个契机,我会“噢~”
当然,只凭感觉其实是很私人化的。然后慢慢地,会发现专业知识的欠缺、涉猎面的狭窄以及缺少经历经验等问题。不得不感慨,当年怎么没好好学习(来不及了),哈哈哈~
特别是今天在看《但是还有书籍》,会发现编辑这个行业的匠心者们其优秀程度。他们对书,大概都爱得深沉。
如果说之前给你们推荐的《书店里的影像诗》很文艺的话,那么我个人觉得《但是还有书籍》会更偏文学气质一点(至少我看的前两集这么觉得)。
归根结底(暂时):现阶段对于书籍,生活里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陪伴,它是能让我静下心来的一个朋友,而且说实话文字可能比人更懂人。通过它,能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也能收获很多。
☪写在最后。
最刚开始可能是说,看书只是为了想脱离人群,不想变得跟大家一样等等,这种无聊的念头。那么,现在对于我而言,看书阅读其实是生活里的一种选择,就好像有人喜欢买包有人喜欢买吃的那我可能是比较喜欢买书这样,只是一种选择。
即使生活压力很大、工作不太顺心、或者家庭有矛盾等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有书籍。我希望自己即使像蜗牛一样,但也可以一步一步走下去,因为也许有一天我也能遇见一本改变我的书,真的变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更深更沉更静的自己。
谁知道呢?
*本文仅是个人一点粗鄙的小看法,慢慢会进步的,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