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与读者的挑战——埃勒里·奎因侦探小说《荷兰鞋之谜》读书总结

小说的开始,我们见识到一个很有个性的侦探。他颇为自负,甚至有些轻浮,而且已经显露出爱掉书袋的“毛病”。
随着情节的深入,他的形象也更加清晰。他把医院门口的接待员艾萨克·库珀比作希腊神话里的卡戎(为小说蒙上一层死亡的阴影),把壁虎乔、小威利和恶狗这三个可怜虫戏谑成罗马的三巨头庞培、恺撒和克拉苏(身份的颠倒,又舒缓了小说紧张的气氛),把亨德里克·道恩这个混蛋赋予罗德岛巨汉和巨人高康大之威名(这样还不足以洗刷他的嫌疑?),他引用的话从斯拉夫人的谚语到高卢人的戒律,他熟知朗费罗的诗歌、莫里哀的小说……在抵达小说最后“挑战读者”部分时,才发现他的插科打诨已经陪伴我们小说章节的四分之三了,但他似乎还未面向读者进行线索上的分析。
显然,作者埃勒里·奎因这样做是很有风险的。
侦探小说首先要制造的冲突是侦探与凶手之间的智慧较量,只有一场酣畅淋漓的狩猎才能让读者读之兴趣盎然。小说的开篇,这位与作者同名的侦探就洋洋自得地把自己的头脑与笛卡儿和费希特相比,我们不禁要期待他将面对一个怎样狡猾的对手。作者借由奎因之口阐述了他的侦探哲学:纯粹理性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此物独立于人而存在,一个心智能够理解得了,另一个心智必定也能看得穿。也就是说,侦探要战胜凶手、破解谜题必须基于双方有个“纯粹理性”的共同前提。侦探小说制造的另一场冲突来自于文本内外作者与读者之间,作者要费尽心力地布局设谜,让读者进入迷雾败下阵来,等到侦探征服凶手的同时,作者也要达到征服读者的目的。但很多读者是挑剔的,要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也得把自己的心智和读者的心智放在“纯粹理性”的共同前提之上。于是为了公平起见,作者用了一种极致的方法,他把所有破案所需线索都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让凶手设下复杂的诡计,不出现干扰读者的其他证物,也不允许侦探在情节推进中带着读者边调查边分析,而是到最后直接向读者发起挑战——读者只需要靠心智(逻辑)就能推断出凶手是谁,而你能做到吗?
作者对自己的逻辑如此自信,势必要在其他地方有所牺牲,而风险正来自于此。比如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太需要奎因停顿下来先给读者揭晓关于鞋子的谜底了,如果换做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我们可能以此作为突破口,拐向情节发展的另一种方向了,但是作者没有。还不清楚奎因风格的新读者将要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难捱的访谈过程、经受一次又一次动机干扰、排查一个又一个抵达真相的可能,不少读者已然觉得枯燥乏味。等到作者宣称要挑战读者的时候,他将要承担能否再把失去耐心的读者重新吸引回来的风险。
当然,奎因的逻辑推理那是决定性的漂亮一击。在第一个案子里,他仅仅依靠鞋子就迅速缩小了嫌疑范围,确定了凶手性别,而在第二个案子里,仅靠一个柜子就锁定了凶手是谁,在确保公平性的同时又保证了解释的唯一性,真的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为了牢牢留住读者,作者在挑战读者之前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努力。首先,第一个案子里凶手巧妙地运用了医院的空间布局,制造了大变活人的把戏。当我们对照着书里提供的医院平面图,并且依循着各人叙述出来的时间线后,更能体会到凶手要想完成这次谋杀并把自己置身在外是如此惊心动魄。在这种紧张刺激的节奏中,她在鞋子上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也变得可以理解了。第二,侦探出场非常高调,然后作者却笔锋一转,如此自信的他“曾怀疑自己是否拥有看穿另一颗脑袋中所想秘密的能力和智慧”,并且随着侦查逐步深入,凶手的狡诈和运气让侦探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他不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让读者对知道凶手是谁更加期待。第三,第一个案子里的死者阿比盖尔·道恩有着百万富翁、慈善家、上流社会的遗孀、金融巨头等诸多标签,她的死亡在政界商界媒体界引起轩然大波,以至于州长都给警方施加巨大的压力,尽管案发到破案也没有几天,但警方始终处于一种疲于应对的状态,带给读者的焦虑感也能够促使读者更加投入到解谜中。第四,小说始终有种诡异的气氛,人物关系异常紧张,死者明明是个口碑良好的大人物,死了以后才发现很少有真心对她的。除了道恩小姐外,其他人在接受警方讯问时都表现出愤怒、抵抗的情绪,让案子变得扑朔迷离。第五,就像前面说的,侦探奎因是个充满个人魅力的年轻人,无需赘言。
然而,还是有不少读者不太买奎因的账。奎因自信满满地挑战读者的同时也将接受来自读者个人口味的挑战。首先,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具有某种“惰性”。对于凶手是谁,我们是靠猜,而不是严密的逻辑,所以“凶手是否难以猜到”很多时候成了评判侦探小说好坏的无理要求。奎因通过被白色胶布粘合的鞋带把嫌疑人范围缩小到一个具有职业特性、跟荷兰纪念医院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但对于喜欢猜的读者而言,上面的结论其实是自然而然的,毕竟凶手不在人物表上的话还能在哪里呢(住院的坏蛋是凶手的可能性太低了)?奎因接着通过鞋舌确定凶手是女性,这个更容易猜了,因为鞋舌的问题很明显地指向凶手脚比较小,而且我们从文本发现,作者始终未对其他男性的脚有过细致的描述,凶手是女性似乎确凿无疑。就这样,奎因通过逻辑推理花了大量的篇幅得到上面唯一的结论,懒惰的读者很可能就轻易地猜到了。同样的,第二个案子里,法医对死者杰尼医生的鉴定和描述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熟人作案,而奎因必须要解决逻辑上的一个难题,就是杰尼医生如何能允许凶手站在他的背后而不引起他的怀疑和慌张,这就需要文件柜这个关键的证物了。第二,我觉得是发现两个最重要的证物之间时间跨度太长,第一个案子和第二个案子节奏有些失衡。虽然奎因没有通过其他多余的证物来干扰读者的判断,但是鞋子是案件一开始就发现的,而文件柜直到接近小说尾声才出现(并且还故意拖延了二十四小时),中间铺陈的情节容易让读者失去耐心。第三,是凶手的发挥不稳定。第一个案子里,大变活人看似精妙,但是在手术准备室里,始终没听到假扮的杰尼医生的声音,也没人看到她和“杰尼医生”同时在场,其实并不能排除她的嫌疑,至于她犯下的错误,与周密的计划有落差。再到第二个案子里,她根本无法预料到文件柜会被人搬走,所以她从杰尼医生后面杀人太具有风险性了,很容易被警方怀疑,我个人觉得这个案子是个败笔。但是,奎因明确说了:“请注意,我说的是‘无法破案’——而不是‘完美犯罪’。这根本就不是一起‘完美犯罪’。这位凶手清晰无误地留下了许多证据,甚至很明显地犯了错误。不,这起案件并非大师级的手法,约翰,差得远了。不管是某个鬼怪在背后帮了他一把,还是命运的机缘巧合让此案陷入迷雾……”所以,我们也不能用“完美犯罪”的标准来苛求凶手,这里见仁见智吧。第四,我觉得是人物关系和杀人动机上的盲点和干扰让小说少了些公平性。区检察官作为一个外行,猜测杀人的动机无非是私人恩怨、疯子作案或者是金钱,其实读者也很容易这么认为。到最后,抓住真凶的时候,我们发现杀人动机还真是围绕遗嘱为了钱,但这里面暗藏的人物关系让杀人动机变得不可猜测。当然,我也觉得这个地方不算大问题。
综上,《荷兰鞋之谜》逻辑推理上足够精彩,不让人满意更多在于读者个人口味和作者的风格之间有差别。于是,埃勒里·奎因与读者的相互挑战就变得更加有意思了。
人物表
阿比盖尔·道恩:一位女百万富翁 赫尔达·道恩:女继承人 亨德里克·道恩:一个坏蛋 萨拉·福勒:一位女陪护 法兰西斯·杰尼医生:外科主任 卢修斯·唐宁医生:会诊专家 伊迪丝·唐宁:社会学家 弗洛伦斯·佩尼尼医生:产科医生 约翰·明钦医生:医院负责人 亚瑟·莱斯利医生:外科医生 罗伯特·古尔德医生:实习生 爱德华·拜尔斯医生:麻醉师 露西尔·普莱斯:受训护士 格蕾丝·奥伯曼:受训护士 莫里斯·肯赛尔:一位天才 詹姆斯·帕拉迪斯:院长 艾萨克·库珀:特别接待员 菲利普·莫豪斯:律师 迈克尔·卡德希:敲诈者 托马斯·施瓦逊:神秘人物 小威利、壁虎乔、恶狗:三名保镖 布里斯托:男管家 皮特·哈珀:新闻记者 亨利·桑普森:地区检察官 蒂莫西·克罗宁:助理检察官 萨缪尔·普劳蒂:验尸官 托马斯·维利:警长 里奇:地方侦查官 弗林特、利特、皮戈特、约翰逊、海塞:警察 理查德·奎因警官:警方负责人 埃勒里·奎因:分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