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利《共产党宣言》:第3章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1
★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的搏斗 背后两本大书, 1843年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本人的《法哲学原理》的逐字逐句的批判。 前提问题:为什么要与黑格尔搏斗?为什么要拣选黑格尔的法哲学?为什么要特别的集中于法哲学论述现代国家的部分? 马克思和黑格尔交锋是出自于对现实问题的困惑。 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自己的思想探索过程有一个自传式的描述,莱茵报主编时期,向往着现代民主政治的青年马克思面对着物质利益的难题,开始质疑以黑格尔的法哲学为代表的关于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理论,重新思考这样抽象的、理性的、纯粹的、政治的国家究竟能否真正解决现代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极端的社会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 黑格尔有着浓重的唯心主义的色彩,把国家看作是目的性的根据性的,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现象性的第二性的,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根据性的 目的性的、首要性的,国家是附属性的、第二性的。 共产党宣言最大的问题是共产党宣言不是唯物和唯心,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问题: 眼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运作框架是什么? 暗含的问题在哪里? 为何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向题? 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有了可能的解决的道路?
黑格尔法哲学 ①黑格尔的根本性判断:现代世界是自由原则的实现;idea of freedom 黑格尔法哲学当中,统领着一切的是自由的理念,所谓的理念是指概念和实存的统一。 “自由的理念”的现实内涵:从古希腊以来没有解决的难题在我们这个时代解决了。(现代版本的生活,的的确确找到了一条可靠的道路,让我们可以既有伦理共同体的生活,同时也有对自己的主观自由的绝对的确认。) 现代世界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之上,它是以现代伦理生活作为它的内容的. 伦理生活守的是共同体以及共同体内部每一个成员的生活,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每一个成员它对于共同体的认同是由自己的主观自由来终结的。 ②黑格尔的自由是三个维度的叠加; a抽象自由abstract freedom 卢梭,排除外力意义上的抽象自由,有可能完全变成另外一种力量的俘虏和奴隶。 b反思意义上的自由reflective freedom 康德道德哲学,“自由并不意味着任意,而是对于自己任意的反思性的超越。” 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人为自身立法。 进展到道德的观点,往往停留于和外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对立。是一种直质的主观主义的立场。 c社会自由social freedom 真实的生活在人群关系当中,并在人群关系当中获得了这样的抽象自由和反思自由,然后产生了对于既定伦理共同体当中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定、行为范式的这样的一种质疑、反思、批判、考量,在这个考量当中,达到对于外部生活的具体内容的把握。 社会自由,就是在生活当中,既根据眼前的生活获得某种行为的习惯,同时又能够想明白,由这些行为所支撑着的习惯,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在这个意义之上,不仅仅做出行动,而且能够很明确的确认所行的行动,不只是外部世界对你的强加,而且是你要干的,那么这个时候才叫社会自由.。 三环节式表述 人的自由的行动(free human action) 抽象性(abstraction)→规定性(determination)→自我规定性(self-determination ) 第一层次的自由,自由放任意义上的自由,消极意义上的自由 第二层次的自由,卢梭康德所给出的反思自由,是理性自由 第三层次的自由,黑格尔对康德抽象的道德立场进行明确的反驳之后,所给出的自由的又一个更高的境界,它要强调的是,自由之为自由一定也需要具体的实体性内容。意味着自由原则要在生活中真的落地和真的得以安放,一定需要各种社会领域和社会机制的中介,支撑它,是现代的,是在从传统往现代进行转型的过程当中,由人们不断地试错,逐渐的定型的,黑格尔法哲学所讲的就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最终被定型下来的这样的一种现代生活。 ③现代伦理生活的内部结构 三大领域:家庭family;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国家the state 普遍性的概念(concept of universality): a直接的普遍性—家庭; 家庭之为家庭在于家庭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式的存在,家庭当中,夫妻之间不是个体和个体的关系,而是家庭这一个整体当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的原则是情感、爱,绝不可能是反思性的理性。 b反思的环节—市民社会; 在市民社会当中,一方面人被外在的某种普遍性的力量连在一起,否则人的生活无法继续;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允许你的特殊性得到极度的释放。 市民社会释放的是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蕴含在必然性的概念内部的、作为概念内部的另一级的特殊性。 c能够包容特殊性的普遍性—国家 国家到了现代版本,是理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