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科举史》、《九品官人法研究》
这两本书听上去给人比较枯燥的感觉,但如果你对人才的选举、或者社会流动的标准有兴趣,这两部书是相当有意思的。作者,日本的宫崎市定,在过往两千年的朝代社会中,人才究竟是如何在社会选拔出来的,他讲得最是实在。没有作为国人的封建耻辱感,也没有盲目的历史文化自信,尤其是对延续近千年的科举制,做了很透彻的说明。
西方到如今也是有贵族存在的,而中国没有。从什么时候消失的呢?有人说,是项羽死后再无贵族。一种对英雄的肯定,然而到魏晋时代,贵族又蔚然成风了。贵族大面积的消失,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后,几乎全部湮灭,只留下了特权阶层的皇权。
从秦汉到明清,在中国,政治占据着社会的重要位置,优秀的人进入了官僚系统。两汉时期的孝廉、秀才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制度。被选出的达标者,有了进入官僚社会的机会。
察孝廉,什么人有机会被举荐呢?离名望和权利中心近的人,近水楼台,捞着的,多是有背景的。通过秀才(与科举时代的秀才不同)被举荐是相当困难的,远远小于作为门生或门客的机会。秀才难被举荐,也是有现实缘由的,缺乏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一般都是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选择这条路。
九品中正制度,在曹操创立的魏,由陈群设立,任人为才,在前朝(汉)的体系中评价选出适合新政治体系的人才,由中正官评定的乡品(也是九品),确立入仕的起点。从晋到南北朝时逐渐贵族化,评价的中正官被世家把持,出现了“贵族无下品,寒士无上品”(乡品的五品以上被称为上品)的社会现象。而这有什么影响呢?在古代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卿大夫都是五品以上官员(卿大夫一家都是在规定上免除徭役的。一般的,只是个人无徭役),在九品中正制度的选举下,乡品反映的是这个人最后能达到的最高官阶。例如,寒士再有才华和治理能力,乡品被定位六品,最高从九品官做起(九品之下还有不入流得官阶),他最后也就只能做到六品官员的位置。
科举制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皇权集中权利的体现。以至于到了清末成为社会的阻碍。科举制繁荣于宋,尤其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科举是一大进步,促进了社会的流动,给了万千平民一个阶级流动的机会。封建制度遗留在官吏选拔中的“任子制度”、“恩荫制度”,被科举彻底铲除了。从秦开始的郡县制统一管理,得以在中国彻底稳固。给万千寒士一个机会,西方常常把隋炀帝与始皇并列,称为千古一帝,处于中国古代皇帝的一流位置。
的确,科举制度虽然在最后的一段时期彻底沦为皇权的一种工具,但这种给与人机会的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还是相当伟大的。科举给所有人以机会的精神,是值得传承的。
范进中举,是我们相当熟悉的。中举后的癫狂,你了解了为参加科举的付出,或许能更有体会。与科举伴生的是学校考试。当一个人要参加科举是要走过很长一段路的,首先要有人担保,有学校组织。其次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每个阶段的考试都有固定的间隔期限,一次不过,就得等几年后的下次。通过三个阶段的考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了。十年寒窗苦读,拥有的除了才华启蒙,剩下的就是去参加这三个阶段考试的资格。才华不一定在这一过程被认可,是常事。
科举考试又有三个阶段,第一段是乡试,合格者获得举人。举人参加的第二阶段考试,称为会试。第三阶段,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只有会试合格的举人才能参加。殿试合格的获得“进士”称号,拥有获得成为高等文官的资格。
这就是晚期科举考试的流程,太多有才华的人把精力都耗费在了这一过程中。成为举人,你可以看看是什么样的毅力才能走过来。而这却是相当可悲的。
中国古代选举官僚体系的从业人员,或者说选举社会有才之人的三种方法,就是这般。我们客观的看待,唐宋时期的科举、魏时代的九品中正制、西汉时期的孝廉、秀才制度,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有用之人才出现的,而且这三段时期也确实有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唐宋时期的科举,不应该被封建文化的印象埋没了。看当下,价值标准的多样化是一种进步,需要维护,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