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同路人不好找?木村拓哉不同意
愿景目标做好了、人才也引进了、试用期结束的时候,怎样才能确定自己没看走眼?这绝对是一个让大多数企业头疼的问题。
“识人”原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
据《陌生人效应》(作者:【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数据显示,我们对陌生人信息判断的平均正确率仅56%。
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上至声名显赫的政治大佬下至专业老辣的FBI特工,都在这个问题上频频失手。

造成这种误判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默认真实”。我们常用的假设是,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是诚实的。我们不会像科学家那样,在得出结论前首先搜集证据来证明某件事。只有当怀疑和疑虑上升到无法被解释的程度时,我们才会走出“默认真实模式”。
二是,“非对称洞察力错觉”。我们通常会坚信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超过别人对自己的了解——认为自己具有别人所不具有的对别人的洞察力,导致我们在本应该倾听的时候却在诉说,把重要的判断信息漏掉了。
怎样才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惯性的、非理性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呢?
尤其像新员工试用期不合格带来的跨部门沟通成本呢?
在企业,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每年在做各部门的招聘和育人考核指标时,人力资源部门会与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做一个关于“招聘和育人”绩效指标:如,新员工入职前的招聘到岗率、试用期流失率、考核合格率等等,相关部门在各个阶段种,各自承担的指标权重会有相应的调整变化。
办法很有效,但毕竟每个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从愿景到人才理念都有区别,终究不利于大家探讨。
怎样才能比较直观形象、且又能科学理性地展示“试用期管理方法、帮助企业找到同路人呢”?
二
2020年日本富士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剧,叫做《教场》。讲的是一群怀揣着理想、已进入预备期的警校学生,在5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在教官风间公亲的严格培育管理下,获得成长顺利通过毕业考核的故事。
而剧中那位动不动就拿“退学申请”来吓人的严苛教官,就是木村拓哉大神了。


(一)入门必考的两个终极命题:
冷面教官风间公亲,从他一出场开始,几乎对每一位学生都问过这两个问题:
“对你来说,警校是个什么地方?”

“你为什么想当警察?”

你认为这是跟你的专业不相关的简单问题吗?
错!
每一个问题都来自背后的专业逻辑。而且,这绝对是一个资深的、且深谙用人单位核心价值观和人才理念的管理者,最拿手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命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警察这个职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度。
第二个命题,考察的是学生选择这份职业的动机(源动力):这个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是什么?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的职业能力?这个源动力的能不能支撑他(她)一直走下去?

大多数情况我们想的比做的多得多,这就造成我们以为对自己非常了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是检验自己那些花了大把时间的漫长思考,是否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原本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宫坂,遵从父母建议做了两年小学老师。因为一次大雪交通意外获得了警察的救助,怀着对警察的向往,才放弃了老师的职业考入警校。
他也确信终于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了,但这个“向往”真的能够让他顺遂地走向警察这个职业目标吗?

剧中,他经历了两次在生与死边缘的深刻体验、和胆小怯弱的人性挣扎,才找到了自己做警察这个职业最需要坚守的信念。
简简单单的两个问题从始至终贯穿了5个月的警校学习生活,筛走了不少“聪明人”、为警校留下了一大批合格的“同路人”。
这两个问题,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官都需要非常认真地对待。
放在人才与企业,同理。
(二)专业能力是基础,团队协同力是必修课
专业能力,一般包括:与职业和岗位必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比如,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巡逻中的问询、审讯中的提问技巧等等,在剧中有很多工作中的场景演示。


同时,警察是一个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的职业。
关于,团队协同力的培养案例,剧中有一个“入室搜查”的现场演示非常精彩。
搜查地址设在风间教官家里,教官首先请傲娇且不尊重同伴的菱沼,向大家演示搜查的要点:
第一个问题:“嫌疑人把兴奋剂藏在家里,现在该怎么搜?”凭着已经掌握的知识,第一关通过。
教官转瞬提出第二个问题:“据可靠情报,兴奋剂就藏在沙发缝隙里。现在应该从哪里搜?”
还沉浸在答对第一道题雀跃中的菱沼冲口而出:“马上对沙发进行搜查也没关系”。
这时,一向甘当绿叶的枝元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意见,“从远到近、最后搜索情报的目标位置沙发”。
教官问她为什么?明知道提示了“可靠情报”,还要这样舍近求远、大费周章?
枝元回答说,正因为了解了这个前提,才需要这样做。目的是“保护情报提供者的安全”。

对同伴的保护,这难道不是警察这个职业最需要具备的、最宝贵的团队协作能力吗?
试用期转正,考题怎么设?
首先是团队目标设定:集体设定:集体侦破发生在野外的“山林抛尸案”。
然后是专业考核:体现在教官的“要求“和“提示”里面。
教官的要求:从一具尸体来推理受害者和凶手两个人物形象;请学生们开展自由调查、深入思考。

教官的提示:无论什么案件,受害者都是痛苦的,希望大家把自己当成遇难者的家属一样进行搜查。
面对这样一份毕业考试题,你会怎么回答呢?
在风间公亲这位魔鬼教官的训练下,若专业能力不过关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这个部分全部通过!
但差点儿让学生集体写“退学申请”的难题,就卡在教官的“提示”环节。

这个环节强调的是,经过5个月的专业学习,每一位学生个人的成长体验是什么?尤其是在自己今后在工作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和传播这些核心价值?真正服务到信赖自己的市民?


所以,毕业考核对学生和学校来讲,最难过关的还是学生内心对这个职业所强调的价值点的认同度和理解度!
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学生走出校门后,才能在工作中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真正用好和服务好他们的上帝(市民)。
这个道理,放在企业的试用期考核题里面,同样适用。
三
说了这么多《教场》的好,现在说说不足的地方。
作为影视作品,把很多故事集中放到两集约200分钟的剧集里,会有些拉低观众的体验感:
一是,剧情显得非常赶,有些故事的起因感觉比较突兀。
二是,个别人物的设计比较极端。虽然有警校育人的背景、肯定会发生与专业相关的故事,但如果太极端,也会增加观众对人物真实性的质疑。
比如,内心极度自卑偏执的平田,差掉儿就成了杀人犯、还有最后直接被警察带走的枪械少年南原。

事实上,这是一群已经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进入预备期的学生啊,如果学生的品行如此恶劣,那他们的第一关是怎么通过的呢?
四
从考察人才、育人、职场人成长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场》都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视剧。有不少场景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好的思考和灵感。
而且演员整容非常养眼,演技也都在线啊。
每一位老板,大概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像风间公亲这样专业尽责的下属吧!
剧中的校长,就因为找对了一位同路人,所以带来了一大批同路人。
自己每天的工作就剩下浇浇花,偶尔客串一下司机,在学生的开学礼和毕业礼上露露脸就好了。
笑口常开,说的就是这位神仙校长了!

他活出了老板们最羡慕的状态!
注:本文图片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