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灵性知识转化为工作绩效的一些个人感悟
搞灵性的纯理论也无不可,不过理论突破最终需要用技术落地才能在低维空间显化出价值,至于是否真的需要如此,这是倒是个人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如要在低维世界中知行合一,需从道、术、器、用四个层次逐步降维到现实中来。如何操作呢,很简单,把道化为潜意识和习惯来研究术,再把术理解为潜意识学习器,接着把器也作为随手可用的工具,最后随心所欲,只专注眼下的事情就好。至于那最开始的道从何而得,我认为应该看缘分和德行。
以下从经验的角度稍微说几个具体的实践方法。 一、自我认知与目标设定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先搞清楚了“我是谁,我要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基本就决定了这件事大体的走向。 比如“我是打工人,我要混饭吃”,和“我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我来地球历练成长”这两种思维,他们做事情的水平应该是不同的。 二、心态把控 几乎所有的灵性知识都会倡导内观情绪,心态平和。做到这点之后,即可正常面对工作压力,因为所有的压力都源自于底层意识中携带有恐惧的元素,害怕某种结果带来的负面感觉。这时可以主动思考那些令自己恐惧的结局,并在所谓的恐惧画面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最终会发现正负终会平衡,原先害怕的事物也不过如此。之后用一个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将会更加简单。 三、驱动力 当下教育体系和家长心态容易使人形成压力的外驱动力类型:有压力拼命赶工期,没有压力无限拖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地球上曾经能量普遍匮乏,与其抱怨不如自己成为能量源。如能跳出压力驱动类型,用高维视角在思维中预先设定好所有生产要素组合(当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喜好和偷懒),然后用不喜不悲的观察者视角走过自己设定的路线,则可在当前条件下用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任务,并充分获得经验。 四、上山与下山 登上山的人总是要下山的,爬得越高下山的路越长,所以山登的怎么样也不用太在意,更不用跟别人比。滚滚红尘都是历练,看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