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修仙】第九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2)
上一回我们说到,须菩提祖师答应要传悟空道法,噼里啪啦的讲了一堆法门让悟空选。悟空都以不能长生为由,选择放弃。于是引得祖师大怒: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之前我们谈了,祖师给弟子们设了三重考验,只有悟空通过了。但是你以为考验完了么?没有,这次是一次超级大的考验,这次考验,又分为三重考试含义在里面。第一重考验,考的是灵性,这跟悟性就不同了,这是考的聪明劲。打三下是三更时分,关中门是从后门入,这些书上写的清楚明白,院长就不多加赘述了。我们来看其中的第二重考验,考的是信念。什么是信念,就是对待困难,你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待恐惧,你需要有一往无前的冲劲。你看师父很生气,很愤怒,还打了人。这些都是障碍,也是恐惧,但是你能不能克服这些,这就是你的信念。师父说了“拒绝”,没有东西教你,这就是看你信念是否坚定,你要是被这么一吓就不再继续求学,那你这信念就很不坚定。不要因为师父拒绝你,你就害怕了你就畏缩了,拜师学艺跟追女生是一样的,不要脸不要命才行的,笑。其实院长对学生也经常干这事,经常都是拒绝、不会、麻烦、懒得教等等,这都是在考验学生的驱动力是否足够。那么第三重考验是什么呢?是对师父的信心。这里的信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师父骂你打你,你是否忍受的了?你看祖师骂悟空“你这猢狲”,当众用戒尺揍他,这就好像你师父指着鼻子骂你“贱人”还当众给了你两巴掌,此时你能不能忍得下来,坚信师父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第二类是你对师父能力的肯定。很多学生往往觉得师父不教就是不会,比如祖师巴拉巴拉说了一堆绝技,你都不学,惹得师父恼羞成怒走了,于是你觉得师父也就不过如此,对师父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怀疑。当你信心动摇之后,就很难有所成就了,师父也会非常失望,觉得你成不了大器。可以说,上一回讲的三重考验,其实只是小儿科,这一回的大考验,才是决定生死的难关。现实中求道的人,心性好、悟性高、眼力棒,可就是过不了这最后一关,最终与大道无缘。所以求道难不难,难,太难了。
这里不妨额外讲两个修仙的故事给大家听:
北魏寇谦之跟随成公兴在嵩山修炼仙道,道行精进。忽然有一天,成公兴跟寇谦之说,我要出门办点事,一会儿有人会送仙丹过来,你千万不要怀疑,一定要把仙丹吃下去,这样子你就可以成仙了。再三叮嘱,寇谦之都答应了。成公兴出门不久,果然就有一个小童子跑过来,说自己是来送东西的。寇谦之大喜,接过来一个黄色包袱,打开一看,哪里有什么仙丹,里面装着大便小便和一些恶心的虫子,恶臭扑鼻。寇谦之哪里还吃得下去,觉得肯定是成公兴在给自己开玩笑,于是就让小童子把这些东西都拿回去了。之后成公兴回来,问今天有没有人送仙丹过来,寇谦之就说谎,说没有人来送东西呀。成公兴叹了一口气说,你虽然努力修炼,可惜七情六欲还是无法根断,与仙无缘了。
元明时期,沈万三(不错就是那个首富土豪)跟随张三丰祖师修炼仙道,当时他们炼的是外丹,也就是我们电视里面看到的,在八卦炉里面烧丹药。炼外丹需要大量的黄金白银朱砂,没多久沈万三的钱就全用光了,但是丹药还是没有一点起色。这时候沈万三就跟老婆商量,说要不把自己的女儿给卖了吧,卖了的钱我们再继续买材料炼丹。夫妻之间的对话自然就被三丰祖师听见了,张祖很感动,也明白老沈是真心诚意求仙的,于是就教给了沈万三点石成金之术(也就是民间说的聚宝盆),最终飞升成仙。
两则故事,一则是信心不足,一则就是信心十足,其结果自然就大不相同。道门这类故事很多,比如黄石公三试张良,祖天师七试赵升等等,各位可以自己网上搜索。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悟空的表现:
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
注意几个关键词,“一些儿也不恼”,打心底就没有恼师父,“只是满脸陪笑,只是忍耐无言”,任打任骂,绝不还口。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词各位同学要注意,“无言”,没话说不讲话,悟空虽然已经知道了师父的心意,但是他没有跟任何人提及,这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保密。想想猴子在山上六七年,性格又讨人喜欢(后来的剧情也可以看出来),难道就没有三五好友知己么。但是他一个人都没有说,这就叫沉得住气。若是换了现代人,怕不就是那句熟悉的台词了“我跟你讲,我只给你一个人说哟,其实师父巴拉巴拉……”
这里不妨再来看看其他师兄弟的表现:
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师兄弟们的表现,就是俗人的表现,“唬的那一班”,吓得他们不轻,“人人惊惧”,惊讶害怕恐惧全占齐了。还指着悟空骂“泼猴”,“报怨他”、“鄙贱嫌恶他”,这些都不是一个修行人该有的表现,但是他们都占齐全了。所以透露一个要点,别看他们比悟空早进门,其实还是俗人一个,未脱凡尘的,或者换一句话讲,这些年的修行,都修到狗身上去了。
之后大家各自散去,悟空等到子时,起身去找师父。为什么要子时,因为子时一阳初生,对应的仍然是上一回讲过的复卦,非要真阳萌动,才是修真之时。所以仙师才写了两句“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
这猴王悄咪咪从小路转到后门,看到门是半开半闭,也就是真给他留着后门的,此时有个细节要注意,“悟空喜道:老师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一个“喜”字,一个“果然”,说明悟空其实也不敢百分百确定师父是否真的给他后门传道,但是他还是来了,这就是冒险精神。修仙必然伴随着风险,如果不敢冒险,那也修不成神仙。
悟空来到祖师床前,看到师父正在睡觉,原文写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看到没有,白天挨了打挨了骂,还被师兄弟埋怨,仍然这么尊敬师父,各位反思下自己能做到否?
祖师睡了一会就起来了,他不知道悟空早就来了么?当然知道,但是还是等他跪着,这仍然是考验,处处都是考验,这次考的是悟空的诚心,看他是否急躁。祖师醒来,就念了首诗:
难!难!难!道最玄,
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
空言口困舌头干!
学仙难不难?太难了,正是因为难,才要重重考验,步步挖坑,千辛万苦得来的金丹口诀,才知道珍惜。最后两句话,有两层含义,一般人只能领悟到第一层含义,就是徒弟找师父。“不遇至人传妙诀”,没有真师传你口诀,你绝对学不成,所以说“空言口困舌头干”,第二层含义,则是师父找徒弟。各位同学不必惊讶,道门传承,徒弟固然找真师,其实师父也在找徒弟。要找到那一个“至人”传承道法道术,徒弟找师父难,师父找徒弟更是难上难,之前的那些个考验,各位自问能过得了不。这么一群人跟着师父学习,最后也就悟空一人通过了测验。即便到此,祖师还要考验一下悟空。怎么考验?再说这祖师念了首诗,悟空就接口说师父我在这儿跪着等你老半天了。注意,这个时候,最后一个考验就来了:
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
注意祖师的行为,“喝道”,就是大声的训斥,“猢狲”,就是指着鼻子骂“贱人”。为何又有这般动作。这个考验看似简单,其实最难,就好比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假设自己通过前面的重重考验,祖师确实又留有后门,然后祖师醒来又吟诗一首,听诗词含义那就是要传授绝技了。普通人到此,必然已经完全放心,浑身轻松。此时祖师一声大喝,又是训斥又是骂街,最是防不胜防,容易让人心生恐惧,认为之前自己的一切猜测都是错误的,萌生退意,此时只要稍微露出一点怯意,说话稍稍紧张结巴,之前的努力,就都付诸流水了。这临门一脚,最是艰难,难就难在以为是必成必胜,谁知道忽然又反转了,这就是《易经·复卦》中说的“反复其道”,不得这番考验,成就不了仙道。
当然悟空应对得体,轻松答对,此时祖师是什么心态,原文四个大字“十分欢喜”,好家伙,总算是通过了所有测试。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来复盘一下悟空经历的重重考验:
第一重,干杂活,磨炼心性;
第二重,听讲道,考验悟性;
第三重,旁门三百六十皆有正果,考验眼力;
第四重,当众打骂拒绝教学,考验灵性、信念、信心;
第五重,假装睡觉,考验诚心耐性;
第六重,假装糊涂大喝,考验信心。
此时各位再来回顾下祖师醒了之后吟诵的那句诗,是不是又有不一样的感触了呢?所以悟空向师父求学问道,祖师总算说出“你今有缘,我亦喜悦”,徒弟找到了好师父,师父也找到了好徒弟,各自欢喜。要知道祖师传给了悟空什么样的长生秘诀?这往后还有没有其他考验?我们下回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