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诗载我远行

槟郎诗载我远行 作者:赵彦婷 是谁把烟雨江南,描绘的风生水起,宛如身临其境?是谁把巍峨高山,临摹的栩栩如生,仿佛飒飒有声?是谁把前尘往事,串成了风铃,在你想听的时候,它步入歌声?是谁把千年的爱恨情仇,镌刻的荡气回肠,让你想起自己的过往,不免激动,泣不成声。 是谁把那把油纸伞,作为描绘梦里水乡的风景,令我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是谁把那只雄鹰,作为勾勒戈壁滩的天窗,双目圆睁,透视着苍劲而又悲怆的心灵;是谁把那抹月光,作为打开岁月帷幔的灯火,路漫漫,照你远行;是谁把那碗孟婆汤,作为倾诉衷肠的神灵,千古绝唱,哀婉动听。 是他,我最钦佩的李槟老师,我更愿意称他为槟郎先生。他拥有宽宏的胸怀,他把他的博爱向世人抒发;是他呕心沥血,把世态万千一一挂牵;是他不辞辛苦,默默耕耘,把对这个世界的关注淋漓尽致的表达;是他走遍万刃高山,把壮丽美景涂鸦,是他妙笔生花,把大好河山书写描画。 我上槟郎先生的课近一年了,去年有幸选修了他的旅游文学,今年又很幸运地抢到了他的新诗赏析课。在他的课上,我领略了南京的不少风景,如:方山、牛首山、将军山、幕府山、栖霞山、青龙山、桃叶渡……此外,先生还将去韩国旅行的经历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在他的课上也能领略到异国风光。槟郎先生每参观一处景点,就会写下一首诗歌,或长或短、或悲或喜,总之,旅行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先生心生感触,也许这就是文人吧,就像先生所说的哪怕是一片掉落的树叶,也能吸引一个文人的目光,让他为之感叹良久。 但槟郎先生和有些文人不同,他没有人云亦云,浮躁虚夸;他没有随波逐流,根浅影飘;他不是墙边草、顺风耳,先生有他自己的远见卓识、远虑深谋;先生漠视权贵,刚正不阿;他站在阡陌之上,我行我素,自在逍遥;他逃离了红尘尔虞、烦躁喧嚣。 在我眼里,槟郎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庚子年,新冠疫情席卷整个中国,先生将这次的疫情称之为“瘟疫”,因为,这次的疫情就像瘟疫那样可怕,先生虽是个文人,但他却满腔热忱,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他的激情。他在《病毒怕科学》一诗中写道:“病毒怕科学,具体叫病毒学。”“但怎样有科学?必须爱科学。”先生呼吁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只有科学才能消灭病毒。诚然,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早已证明,封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表现,它束缚奴役人们的思想意识,毁灭人们的自由精神,阻碍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务必反对和消除。只有用现代意识和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才能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促进人类朝着光明灿烂的前途前进。所以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谨遵槟郎先生的号召,尊重科研人员,支持他们的科研项目,只有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才能真正消灭病毒。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怦怦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太行路》中所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槟郎先生这一路走走停停,苦苦漂泊浸染了笔墨,才创作出了这一首首的佳作。 读槟郎先生的诗,我觉得像是一趟思想的跋涉,是目光和灵魂在诗中的远行,是思想和视野的一次开拓,它和消快文学不一样,有时候读懂先生的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的每一词每一句都让人细细品味,带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细读先生的诗歌,我发现先生并不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去修辞,其语言不如红酒让人沉醉,但同时又不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确切地说,是像一杯甘泉,能让人在平静中感受一丝甘甜,能够引发人的思考。槟郎先生的诗歌运用了一定的抒情语言,使整体氛围具有诗韵谐美,同时结合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在阅读诗歌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趣味性。他运用亦庄亦谐的语言,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新风格。 就像槟郎先生在《村头的银杏树》写道:“村头的古树下,孩子们的乐园。做着稚拙的游戏,唱着无邪的歌,有着无限的安全感。”“一个人和一棵树,我在树下长大。我到外省都市流浪,故乡的银杏,在冥冥之中庇护。”槟郎先生曾和我们说过,他的老家在安徽巢湖,现居住于南京。先生说他是一个游子,漂泊在外,有时难免思念家乡。也许先生某天突然思乡了,想起来小时候村头的那棵大树,想起来童年时在树下乘凉的自在时光。于是先生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他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传达出来他的思乡之情。 诚然,先生的诗歌一下子触动了千千万万游子的心。人们常说: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气没有工作,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一个叫家的地方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地方却安不了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背井离乡是为了安身糊口,作客他乡,是为了他朝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然则,他乡漂泊的游子犹如无根之浮萍,在风雨中飘摇,时不时爱憧憬着故乡一方水土,追忆着儿时与玩伴嬉笑怒骂的场景。思念着故乡,则是因为灵魂无处安放。倘若灵魂得到了栖息,他乡也可成为故乡。 与此同时,槟郎先生的诗歌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描绘上,是将一切赋予生命力。他在创作过程中,将自身的体验和感知融入自然景观中,这些静态的事物因为被赋予情感和寄托,才充分凸显出鲜活、灵动的美感,运用语言艺术缩短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与文字有深入的情感交互,渗透着作者的情感,阅读过后仿佛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在喧嚣中找寻到一丝平静。阅读先生的诗歌,其中包含诗意和情感,让人感受到当代新诗的创新和突破,实现了与读者的心灵交互和情感融通。 品读槟郎先生的诗,我发现他在很多的历史景观中注入了自身的精神建构在里面,先生并不是要去,而是要和这些祖国的山川来次精神对话和交流,和先生主体的精神世界是有一个极为紧密的联系的,来向我们展现出隐藏在这些历史景观背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悲剧色彩,诗歌创作背景再变动,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作者对这些背景之后的中国文化的深切反思,先生在诗中为我们禅去历史的尘埃,向我们展现出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文化事件等,触发我们每个人回忆的翅膀,和作者一起进行反思。 我想象着,槟郎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寻着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用脚步度量脚下这块土地,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观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想象着他们的经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些文明的痕迹早已湮没在洪荒宇宙的灰尘之下,沧海早已变桑田。而有幸留下痕迹的,多是已经面目模糊,或者由于文明的进步,新的文明又覆盖了旧的文明。而他用手一点一点清理文明的灰尘,一遍一遍找寻华夏文明的根,在一个个深夜久久思考,执笔书写见闻感悟。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槟郎先生庶几近之。他行走大地,足涉南北,亲身采访人文山水,这些诗歌都是他现场发掘的艺术收获。他又具有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丰富学养,这一首首诗也是他那积淀深厚的文人悟性与历史及现实对话,与文化艺术的精灵对话的思维成果。 槟郎先生的诗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个性,即把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激情,同奇特的想象、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质朴而清新的艺术风格。 我想把槟郎先生的诗比作一叶小舟,它载着我远行,让我的思绪不断飘飞,去探寻更多关于诗歌的独特境界。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