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1《汴京之围》读书笔记(1) - 宋辽金三国时代背景
最近读的正经书真的少(网络小说可是看了一箩筐😂),更是连电影都很难看进去了,经常对着视频网站或者豆瓣一顿点点点,时间就那么划过去了。在这种浮躁的大环境下,对自己能被这本书吸引还是颇有点意外的。我想主要原因一是自己对两宋交界处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然后之前看过的历史小说《金瓯缺》又把这里边的人物细节润色了许多,所以看的时候就很好奇,想知道小说里的人物在正史里到底结局怎么样了。第二个原因当然就是作者写的好了。像是拿着显微镜聚焦在两宋交替时期的一系列事件,详实引用当时的史料-估计跟徐先生(《金瓯缺》作者)用的是一个,生动还原了当时宋金两国每一个抉择背后的细节。笔法虽以叙事为主,读来偶尔却有悬疑小说的紧张之感。虽然是一部已经被剧透了的大戏,读起来还是会经常悬着一颗心,禁不住自言自语“怎么就差一点”,“原来北宋还有一线生机”,“那后面怎么就出了岔子呢?”之类。写这个的目的是加强记忆,也方便以后复习。
书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讲北宋连金伐辽,“收复”燕京。第二部分描写辽被灭后,北宋和金国的对峙关系,徽宗出逃,北宋君臣在战、和中间摇摆不定。第三部分是彻底的汴京失陷。最后第四部分就是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和后宫女人们的悲惨下场。我琢磨怎么写这个笔记才能不变成流水账,同时又能把自己想记住的知识点记下来,想吐槽的也方便一吐。也许可以尝试按主题分几次记录。比如第一篇是宋金辽的时代背景,补充少数民族历史,也是个人很感兴趣的地方。第二篇可以是人物篇,按几个重要人物解剖几次重要事件,写写议和过程中的有趣细节。第三篇可以着重写第一二次汴京之围的战争。最后可以来一个查缺补漏篇,把这本书最让自己感动却没记录过的,或者跟之前认知相悖的点总结一下,抒发一下感慨。哇塞,赶脚挖了好大一个坑啊。祝我成功吧😂
宋辽金三国时代背景
宋仁宗去世,有人在永昭陵墙上提了一首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仁宗朝由此成了最值得怀念的时代之一。
宋朝当时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导致的党争。在宋徽宗一朝,党争更加激烈的同时,国库也更空虚,于是新党为首的官员上台,极尽能事搜刮民脂民膏,而且他们是主战派(联金伐辽)。然后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对外战争就开始了。
三冗问题根源在于分权,分相权。把相权里的行政权、兵权、财权都分散掉。为了分臣子的权,宋朝在官制上做了很多改动:
1)政权:设置参知政事(副宰相)分权
2) 兵权:枢密院负责调兵;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禁军和厢军,负责练兵;打仗时另设将帅领兵。地方也诸多官职,互相牵制。
3)财权:三司(盐铁、户部、度支)。
由于分权从中央到地方导致冗官。冗官导致冗费。由于实行募兵制,然后分权使得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低下,所以又得冗兵。中央政府负责士兵工资,这是另一个冗费的原因。
党争:
宋仁宗时期主要是保守派和实务派的君子之争。前者代表司马光,后者范仲淹+王安石。范仲淹改革的核心是提倡小政府,提高政府效率,减少对市场干预(减税)。王安石改革核心是加强市场干预,由政府控制经济(有点计划经济那味儿了)。(范仲淹和王安石有点类似哈耶克vs.凯恩斯,但是司马光就牛批了,人家是历史学家vs经济学家😂,私人以为还是司马光目光长远,不瞎折腾可能亡国还慢一些)。除了瞎折腾以外,更严重的是王安石的性格使一批小人上位,祸害久远。
仁宗死后党争更加激烈,已经变成了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极端战争。属于不搞死对方不罢休那种,不管对方的政策时否有利国家,纯为了搞人而搞(为什么听起来有点像现在的美国。。)新旧党争导致的另一后患是使得北宋后期军事路线产生严重分歧。新党大多是主战派,旧党是主和派。北宋后期,常常由主战派主持政局。他们把国家拉入了和北方少数民族国家的战争。但因为老打败仗,主战派就会下台,主和派登场。而不幸的是此时往往是战争硝烟已经开始,必须依靠武力保家卫国的时刻。作者总结的很精辟,军事行动原则应该是:不轻易言战,战必死战(做人也应该这样吧)。可惜北宋却正好相反,在之后的每个关键战争点上,我们都会看到这种“赶不上趟儿”的情况不断重复 - 该打的时候不打,不该打的时候瞎折腾。
在徽宗一朝,旧党已经极端化成为一群道德狂人(哈哈,喷子),而新党则进化成一群理财专家(哈哈)。我们都知道徽宗极为宠幸蔡京,就是因为他非常能够给皇帝捞钱。所以这个时期是新党当道。但是因为蔡京的敛财手段太过分,激起min怨,于是徽宗采用了一个呵呵的方法:用对外战争来化解min愤,将祸水引到外国去。(hmm)
2.辽&燕云十六州
这段背景特别重要,因为它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后面提到的北宋和金缔结的《海上之盟》具体内容是什么。双方对这个盟约分歧在哪里 - 就是约定金和北宋联手灭辽之后如何分地盘,具体燕云十六州加上三个独立成块的州如何分配。另外这一块也讲了辽朝的政治国防体系,对五京布局的讲解很有意思。

在五代之前,契丹主要活动地区在蒙古草原,只在如今辽宁辽阳一带有部分耕地。在五代后唐时期,契丹人越过了松岭和黑山进入燕山以南,占据了营、平、滦三州。到了后晋,契丹从石敬瑭手里得到了燕云十六州,疆域推到了燕山以南的幽州地区,在山西境内,越过了阴山,推进到雁门关以北,跟北宋隔着雁门关对峙。


燕云十六州主要分为山前诸州和山后诸州。山前诸州主要位于燕山以南,地理位置尤其重要,失了这些地方,燕山就成了辽国的境内山,契丹从幽州出发南下没有险阻。这些州属于北京附近区域。山后诸州位于燕山以北或者太行山以西,属于大同附近区域。还有三个州(营平滦)不在燕云十六州里,是单独的,被契丹之前从军阀手中夺取,地理位置也在燕山以南,靠近渤海,与山海关相连,位置很关键。宋朝一直想要回去。除了重要的地理位置, 燕云十六州还是重要的的产粮区,辽阳、营平滦、以及幽州和云州都是大粮仓。所以辽国更要抓牢这个区域。

游牧民族契丹变成定居的辽国之后,国家管理上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疆域广阔却很碎片化。理想国家往往拥有一个核心的平原地带,再加上环绕着平原的山地森林,但辽国国土去不是这样,而是被几条山脉分割成互相隔绝的几个部分,这也是辽国为什么要采取五京制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辽所处的地理位置外敌环伺,五京制更便于边防)。上京临潢府-负责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蒙古、奚等;中京大定府-沟通四方领土;东京辽阳府,富裕,抵御高丽、女真;南京析津府-抵御南宋,产粮地,也是皇帝最爱驻扎的地方;西京大同府-防御西夏。辽国的中央集权远达不到汉人程度,比如汉人官僚体系全部位于东京汴梁,但是辽确分散在五都。比如辽南京是负责财政的三司所在地,因为这里便于接收岁币,西京是转运司所在地,上京由于自然资源丰富,设置了盐铁司,东京则设立了户部和钱铁司。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维持了百年和平,北宋依靠契丹屏障游牧民族侵扰,契丹依靠北宋岁币和贸易维持强大的中央政府,两国以兄弟国家相称,礼尚往来,有点像现代国家的外交了。但是汉化也不可避免的使契丹贵族堕落,慢慢失掉了尚武精神。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漏洞在辽国的五京防御体系里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辽国的东北边境。辽东京辽阳府位于东北平原的南部,从辽阳往北上千公里,都没有大的山脉阻隔,而在东北平原的北部,现在的黑龙江省境内,一直叫做女真的部族慢慢崛起了。
3.女真
我觉得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对原始军事联盟状态下的女真人有很生动的描写。包括他们是如何看中勇士,嫉恶如仇,不擅长出尔反尔和偷奸耍滑(相比较于宋朝,hmm),甚至对待盟约的态度比北宋认真的多。后面海上之盟描写更佳。下面主要记录女真的起源,军事制度,和崛起。
女真人的祖先可能是周代的肃慎人,到了北魏叫做勿吉,唐代叫靺鞨。靺鞨又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前者居住在东北平原南方,后者更加靠北。粟末靺鞨率先崛起,在唐代建立了渤海国,而黑水靺鞨成了渤海国的附属部落。五代时期,契丹人征服了渤海国,渤海国所在地区变成了辽东京辽阳福的管辖地区,黑水靺鞨就成了辽国的附庸,此时他们已改称女真。后来女真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建立了自己的上京会宁府(现在真是什么文物也不剩了。。)主要活动区域是混同江(松花江)、黑龙江一带。下面的图片或者上面本书自带的“燕山以北”的图片可以找到女真起源的地方。

女真人和契丹人从地域上说属于不同系统。辽国在中国的正北方,跟匈奴柔然和后期的蒙古土地重合,血缘上也更近,属于草原民族。而女真起源于东北方的东北平原,跟鲜卑之类的抵御接近,属于东胡系统。这也解释了为啥蒙古人对契丹更友好而对女真充满仇恨。
女真实行勃极烈和猛安谋克制,勃极烈就是女真领袖的意思,比如阿骨打叫都勃极烈,接下来皇子,国相都称作XX勃极烈。最大的几个勃极烈组成类似国务会议的委员会,负责商量国家大事。(类似早期辽国,应该都是军事贵族民主制度,集权程度远逊于中原)。军事官员成为猛安和谋克,相当于千夫长百夫长。
由于海东青和收降纳叛问题,阿骨打发动了对辽战争。女真人一路高唱凯歌,直到引起辽国天祚帝的重视,在黄龙府(近吉林长春)迎来了辽国二十万骑兵,值得注意的是,辽国此时却采取中原式防守-屯田驻兵利用持久战绞杀金军,足以证明辽国已丧失了冲击力。最终辽军在女真铁骑强大冲击力下败退逃走,于是天祚帝御驾亲征,可却被辽国内部叛乱打乱了计划,只好立刻回师。至此广大的东北平原北部已被女真全部控制。向南可以进军东京辽阳府,向西可以出兵辽上京和东京。此时的辽帝国已经非常像中原王朝了 - 养兵成本很高,士兵需要自带粮食,而女真粮饷基本靠抢,正处于养兵成本极低的时期。

本来北宋处于观望状态,安静吃女真和辽国的大瓜。但是公元1116年,辽国发生了内乱,起因是一个东京辽阳府的渤海人因为不满当地暴政发动pan乱,渤海国曾经包括现在黑吉辽部分地区和朝鲜北部,已被契丹灭了20年,但当地民族矛盾不断。渤海人主体是粟末靺鞨人,跟女真同源。所以女真作为打手身份掺和进来把辽阳府底盘彻底拿下,然后顺手就把这块地儿自己占了。并且向辽国全境扩张。这时北宋的主战派看到机会,于是乎作为主战派吹号手的童贯童大公公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