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人
我记得我好像在日记里写过五条人的。但是搜了一圈没有找到。
也许是这支乐队实在已经刻入心里了,以至于熟悉得,好像早就写过了一般。
但总归还是要记录一下,我怕我越来越老,越来越世俗,连五条人的叙事带给我的震撼,都会逐渐模糊。
其实很奇怪,去年乐夏我并没有看完,总冠军到底是谁我都没注意,但今年刚开播第一期,我就鬼使神差从头看到尾,并且在特别漫不经心的时候,邂逅了拖鞋、换歌、手风琴和那句“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种感觉,可能只有库里面对雷霆的那一个三分,科比收官战最后几分钟,以及高考完的那天晚上,第一次邂逅《肖申克的救赎》,才能与之媲美。
毕竟对我这种害怕开新坑,宁可错过不愿失望的人来说,不经意间的那种冲击,真是太美妙了。
这之后我就真的变成一个粉丝了。到各大APP听他们的歌,去b站搜索他们的视频,在知乎写相关的回答,周日晚上卡着点看直播。开始跟朋友讨论他们哪一首最好听,开始单曲循环,开始设了个歌单,开始在洗澡时乱吼。在一堆繁琐和烂俗里面,浇灌了许久未关注的浪漫主义之花。
哦对了,我还坚持了好几天去捞人。
虽然我那几票,其实没起到什么作用,他们从节目播出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捞人榜的第一位,从来没有掉下来过。手动狗头。
半决赛他们重回舞台,唱的那首大改革一样的《阿珍爱上了阿强》,确实让我一阵高潮。虽然早就预感他们要放大招,但是英语、海丰话和小老虎的rap,真的特别爆炸。最后仁科冲上评委的舞台,完成了一个无限戏剧的“打倒三座大山”桥段,是我所见识过的真人秀里最有意义,最有戏剧性,最有反叛精神的电影高潮。导演无疑就是仁科,我甚至在马东眼里看到一丝慌乱,而在仁科眼里看到一丝狡黠。
有人说他们冲破了自己的圈子,迎合了大众。其实不然,他们一直都是生活的导演,肆无忌惮地用音乐和哲学点亮他们的生活。这舞台效果,就是顺便而已。
因为他们的每一首歌,都是一部电影。他们最喜欢聊的,都是那种直击人心的故事。
这些,比所谓的underground呐喊,比中国现代音乐里的歇斯底里、黯然神伤、热热闹闹、敲敲打打、蹦蹦跳跳,要真实而深刻得多。
尽管他们并不追求深刻。
人活到这份上,真的是很潇洒了。
乐夏结束,他们开始不停商演,这是好事。《人物周刊》、许知远也赶过来找他们拍记录片。仁科甚至直播了一场哲学。其实他们嘴里蹦出来的每个字,都很普通,没什么高深的,特别不能理解的情感或者概念。
但很少人,像他们俩这样,坚持到今天。或者说,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需要所谓的“坚持”,他们自由地活着的那个样子,就是我们曾经动过念头想去做,但从来不敢去做的。
说回五条人的歌。我最喜欢的无疑是《城市找猪》,最后那段手风琴简直听到我眼泪都下来了。《童年往事》会让我想起老家,想起爷爷的头七,那随着火飞走的纸马。《春天小姐》《广东姑娘》《梦幻丽莎发廊》《珍强》《深圳的街头》都带有一种城市边缘人的平凡感受,不是感动,也不是同情,就是一种真实又迷离的体验。《初恋》也非常好听,那句“生活愉快”多少带点无奈苍凉。改编的《last dance》也真的要命,吉他白噪声让我起鸡皮疙瘩,那不是一种怒吼,是一段时光的空格,像电影落幕后全场寂静的回味的停顿。《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跟《童年往事》很像,但是是另外一种城市边缘人的没有回应也不需要回应的独白。
听过唱片版本,再看看有些人拍的无修饰live版本,体验不要太好。可惜他们现在热度太高,演唱会不好买票,不然听一次现场的话,应该会更有体会。
写到这里,也不知道怎么结尾。闭上眼睛,脑海里不停回放的是一个画面:
仁科拉着手风琴,穿过叽喳的人群,远处传来愤怒的狗叫声,仁科没有停下,音乐和脚步慢慢走出了画面。
天气冷,他穿的不是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