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一、 整体结构

二、 修改之处
(一)课程目标
与2003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 【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学习,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 ——解释:
- 输入基础知识
- 记忆基础知识,归纳模型,搭建知识体系
- 解题检验出知识漏洞并提供更多知识模型以供归纳
- 不断地在学习闭环中循环提升,最终超过教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3.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主要包括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五个方面
(二)课程结构
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1.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
2. 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生活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3. 选修课程:《史学入门》《史料研读》
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
(三)课程内容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新了学习内容
变化使得——没有考纲,开放性试题,素养立意
(四)课程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把要求学生达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并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中的“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中的“水平四”,是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即类似于以往高考命题的依据。


(五)2020年修改变化


三、 需要注意的学者
课标组
徐蓝
叶小兵
教材组
张帆(中国古代史)
郑谦、章清(中国近现代史)
姚百慧(世界史)
考试中心
刘芃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2):3-8.
[2]李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