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倒计时03 | 独居的三个月

在伦敦的最后三个月也是封城的三个月。 这段时间里,我大多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两周去一次超市采购,自娱自乐占了大部分时间。 经历了焦虑失眠,油头垢面和目光涣散,从自认为的现充到渴望独处,疫情催生了新常态,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一切停下来,催促和加快脚步变得毫无意义。三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偶尔被追得喘不过气来
那个问“到底是为了什么”的念头让脚步骤然停下,我试图从这段停滞的日子里找到答案。
🔲
9平米房间
Welcometo my room
冬季从十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底,其中天晴的日子寥寥。但封城后阳光就很慷慨,整个春季只下过几滴雨,偶尔瓢泼的,也只会持续十多分钟。 气温升上二十度,我把暖气关了,穿着短袖,把窗敞开着。
日落也越来越晚了,五点半左右,西边的阳光斜着洒过来,天空先变成粉色,然后在六点十分,逐渐浓郁变得昏黄。八点半吃完晚饭,天还是亮的。
我住在二十一楼,一个九平米的小单间。四四方方,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一个洗手台,就足以满足我百分之八十的日常活动了。
房间朝北,有两扇落地窗。从窗户望出去,能看到伦敦眼侧面,高低的楼宇间露出的一小块泰晤士河岸,三座连接两岸的桥。

不能出去的日子里,对着窗户发呆,从高处观察各种微小的人类活动,这两面玻璃成为这个小单间的实时出口。
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拉开窗帘看看天气,持续的阳光让路边的樱花蠢蠢欲动,马路上多出了好些按耐不住的敞篷车,疫情反而给他们一种在度假的错觉。
一棵樱花从全盛到凋谢只需要一场雨的洗礼。在伦敦奇异的不止“你不出门便是晴天”,还有一天之内四种天气的变换。
一场大雾,然后无云,再来一场斜风斜雨,最后夕阳被压在厚厚云层下。

在被限制外出的日子里,即使是日复一日的景色也变得生动,哪怕是一辆马车,或是停在超市门口的救护车都能看上好一阵子。
也许心里知道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即使是这样难堪的情况,也很珍惜。一天天过得很相似,但心情常常很复杂,太多事情,太多变化。
对于现状有种无法言说的无力感,事情好像突然一下不按预期发展了,对于逝去的时间,无法如期的未来,有种特别的不甘心。
明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还有很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还有很多人没有见。

没有好好地跟朋友说个再见,没想到随随便便说出口的byebye就是最后一次了。她说是啊,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再见了。我嘴上回着说未来会有机会的,但内心也隐隐的知道,也许就是这样了。
世界那么大,人们总是相隔两端,能再见的机会在人生长河里其实渺渺。但七情六欲只属于人类,时间还是照着它既定的轨道流动着,我们是被时间推着走的人。
日出日落,在被窝里醒来又钻进被窝里。
每一天醒来我拉开窗帘,又重新怀念窗外的景色,还有这个包容我所有情绪的小房间。
🕳
一个人在干嘛?
Things I've done inlockdown
收到很多的关心,都问我一个人呆着会不会太无聊,我倒觉得还好。
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很多,当然也可以很少,有时候发发呆,给日落拍个十几张照片,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每天的日落都不大一样,入夏以后,常常晚上的活动就是趴在窗前拍日落。七点左右,太阳开始西沉,阳光映在云上,从六十度到四十五度,最后在临近十点拉成一条直线,余晖在河岸边蔓延。
云有时是一大团,有时是一层层,有时被风吹成一丝丝的。拍了一张又一张,隔半个小时又觉得有些不一样,再拍,一直到天黑才罢休。

除了在窗边发呆,我当然还花了很多时间看文献和写论文。第二学期的论文和考试填满了三个月,一篇接一篇不带喘气的,也让我很习惯不能出门的日子,就是搞学术的常态。
休闲娱乐的时间,我尝试了钩针,剪了一支旅游视频,学了些塑料意大利语,研究各式各样的电饭煲美食。
同一楼层的舍友总是对厨房卫生不屑一顾推卸责任,去了几次厨房后我就开始用电饭锅在房间做饭了。
我用小锅子做出了腊味饭、盐焗鸡、泡菜汤、花胶鸡汤...后来还进阶成可以煎年糕和pancake。


因为害怕自己染上病毒,我也开始跟着健身博主练操,从刚开始的十分钟到一小时,身体的反馈来得很快,肌肉硬邦邦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这个习惯被一直坚持下来,我也逐渐在运动中找到快乐的因子,愿意主动地虐待自己。
两周一次的外出采购是我的comfort activity,趁着去买菜绕路到公园或是河边走走,这些在平日里被遗忘的事情,是疫情里最简单的愉悦。
看着公园的椅子被封上了条,樱花落在路两旁,铺得厚厚一层,随着风翻动;特地等到九点快日落时出门,去河边拍下余晖。

超市被限制人数,门口排成一条长队。在货架上寻找食物,想象如何满足味蕾,再背着两大袋东西回到房间,完成一次能量补给。 不受拘束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很幸福的事情。可以熬夜看一部电影,也可以早起做个瑜伽;可以不吃米饭,也可以煮个豪华泡面。
这段自得其乐的日子,启发了我重新诠释生活的很多想法,也让独处变成了我的必需品。
🛫
Ciao, Londra
Don't regret.Remember.
在意语里,Ciao既是见面也是离别的问候,就像再见蕴含着重逢的祈愿。
六月十五号,距离我离开还有十天的时间,英国结束了三个月的封城状态,餐厅和商铺陆续开门营业。

我特地坐上公交去常去的几个地方再看了一眼。从Vauxhall出发,坐上88路公交,经过Tate Britain,威斯敏斯特,唐宁街,特拉法加广场,唐人街,到达摄政街。
从Covent garden走到Waterloo,穿过铁路桥,再沿着河岸从学校一路走回家。路上没什么人,纪念品商店的玻璃上映着我移动着的身影,穿过一整条街。
城市开始恢复了,可是好像又被带走了什么。
走的那一天,我坐在厨房的沙发写下:
真的把房间清空了,好像也没有太多的难过。今早起床也没有要离别的感觉,就像是我还会煮饭、洗澡、刷牙,晚上躺在这张床上入睡。
九个月,282天。这段日子清晰地改变着我,没有太多的苦,大多只是心甘情愿的累。回想起来似乎每一天都过得顺心顺意,过了自己想过的生活,爱上一座城市。
我跟朋友告别,也许离别带着期许才不会显得那么伤感,但我们各自都知道,人生轨迹那么不同,能有交集已经是幸运。
楼下的火车轰隆隆,鸣笛还是那么响。打包好行李,扔了很多垃圾,看着这个地方变得和原来一样干净整洁。
我想记住这段日子的我,我希望我不舍得的不是这样的生活,而是这个地方而已。
不舍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伤感。我始终相信meant to be的人、地方、事情,总会再一次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前些天看到一张感动很多人的动图:地铁里小男孩靠着妈妈打瞌睡,猛然醒来发现自己已是西装革履躺在空无一人的地铁车厢里,一觉醒来已是经年。
重复的枯燥常常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时间流逝,但状态是恒久不变的。直到某一天这样的状态被打破,习惯着的东西要被强制改变,从前被认定的理所当然不会再有。
平凡从来不是恒定的,起起伏伏的这一年更让我对当下有种转瞬即逝的落寞,我时常感觉自己是侥幸从遥远的孤独的未来回来一趟,得以在旧时光里重新活一遍。
与一段日子告别,又与另一段日子相逢。伦敦的日子结束了,但那些痕迹会留下来,支撑我持续探索和感受。
不要麻木,要敏感;不要停滞,要尝试;不要选择,要行动;不要遗憾,要铭记。
✎rt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阿踢怪谈
分享平凡生活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