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不自律地生活
查看话题 >平等、自由与焦虑
科技的进步、生活普遍的改善让人们对人的能力越来越自信:杰出的科学家代表了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峰,奥本海默甚至让人类具备了摧毁地球的能力,他们的成就让所有同类感到与有荣焉;而且生活的普遍改善,也让人们越来越感到自己作为高等动物应当享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对人生的期望随着自尊自信而增长。

同时,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不仅与科技发展相呼应,也再次加强化了人们的自信和过高期望。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人人生而平等。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等等,让数千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等级制度崩塌,平等,连同自由、民主,除了被举在灯塔之巅,还写入了也许是所有现代国家的宪法。

于是到了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深信人生而平等自由,每个人都认为,不论能力为何,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实现自己的任何理想。

然而,心理上的平等和自由带来了对人生的高期望,每个人生来的生理条件却无法如人所愿的完全平等。于是,生理上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不平等,成为阻碍个人飞升的沉重的捆绑石。
对大部分平凡人来说,心理和生理上的这种客观差距,造成了现代人很多的心理问题。
首先,没有了等级规范教人处事方式,没有了神指导人生的前路,缺乏强大自律能力和判断力的普通人们,只能通过社会舆论、同类比较试图寻找自己人生的坐标。于是,追求名利、影响力、优秀,成为普遍的价值观。所有人仿佛活成了一个人,而不管自己的天性更适合做什么,所有的人生道路都千篇一律的指向没有上限的成功,没有到达的人全部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其次,平等和同类比较使我们永不满足,同时还催生了嫉妒。1835年,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试图回答“为什么富足的美国人常常如此焦躁不安?”,他的答案是:
由皇室和贵族统治的国家尽管有其缺点,但在那样的社会里也有一些乐趣是现代人很难想见的。由于从没有构想过另一种社会形式,每个人仅仅了解自己的身份,而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对他们的艰苦境遇,既无敌对反感之情绪,也无堕落蒙羞之心态,因为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天定,人应当坦然接受。
身处底层的人也能以泰然的态度在生活中寻找满足,接受他们的命运……你可以在这个社会看到很多的不平等,但你不会看到人们的心灵会因此而蒙羞。
然而,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拆去了所有束缚人们梦想的藩篱。每个人都相信他们总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在一开始也许能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然而这个社会却没有告诉人们一个客观的统计学上的规律——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多数的人,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最终会发现自己无法达到没有上限的成功,于是转而意志消沉或愤世嫉俗,丧失了自尊和自信,内心极度痛楚。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在整个社会蔓延。

人们在轻贱自我或憎恨社会的同时,还产生了普遍的嫉妒甚至相互倾轧,尤其是嫉妒那些看起来跟自己差不多条件的人,从他人的困难处境而不是自我天赋的实现当中增加对自己的肯定。只是去一场同学会,就可以让一些人志得意满,而让另一些人原本平静的家庭燃起硝烟。
因此,民主、平等、自由这样的现代制度固然有它对人类社会整体、人类历史长河而言的极大好处——杰斐逊在自传中表达,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取代旧的等级制度,“使那些德才兼备的精英们能脱颖而出”。目测现代民主制度在这方面的确有不少成果,比如敢在雷暴天气放风筝的富兰克林就是在这个制度中凸显出来的精英。

但是,对大部分生年不满百的平凡人来说,我们都是杰斐逊实现筛选出精英这个目标的炮灰。我们就算“唤醒心中的巨人”,恐怕也不会产生在雷暴天放风筝的妄想,能做到的成就也许也不及富兰克林的千分之一。
作为分母之一,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天性和条件,不考虑人生短暂的视角,完全放飞欲望和期望管理,那么个体的生存体验恐怕并不比等级社会的底层更愉悦。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甚至有一个很激进的结论:若将现代人同原始人进行比较,谁的生活更如意?——显然是原始野人。因为,“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有的财物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和如意。”
原始人只需要努力一点避免忍饥受冻、风吹雨淋(这不需要太高的天赋和能力),就能有心情创作岩画、削磨骨质装饰品,而现代社会鼓励所有人追求永无止尽的更高更快更强,不论你生来是兔子、是乌龟,还是蒲公英,你都有机会且应该努力去做森林之王。
其实我们比原始人生活优越的很重要的方面,是如今我们更容易免于性命之虞,小康生活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像旧时代那么费力。这才是现代制度给予多数人的一大福利,是在实现自我的路上社会给予我们的安全垫。
可是很多人却在说:
“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条条道路通罗马,然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
以前我看这些话,看到的都是阶级不平等的苦涩和个人奋斗的艰辛,忽略了其实苦涩背后也有糊涂:
如果你天性喜欢喝茶,为什么一定要为了社会鼓吹的喝咖啡而拼尽全力?
生在金碧辉煌的伊斯坦布尔也很好,或者小而美的渔村也有家的温馨,为什么一定要向人潮汹涌的方向去?

除了那些还在疾病和饥寒边缘挣扎的人,我们多数人已经有了现代社会的安全和宽松,却继续汲汲营营,这是不是也是对社会和天性的不尊重?
既然已经不相信有天国和来生,如果不在短暂的此生中尽量发挥天性所长,或在平凡中过得快乐满足一些,这一生又怎么值得?
以前我看余华的《活着》,被其中的苦难所震撼,最深的感受是庆幸自己没有身处那样的时代和困境。

如今想起来,也许我遗漏了一点,人生而苦难的理念,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借鉴,它提醒我们认识到生而为人的局限,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不因外界的兴衰荣辱而晕头转向。
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归途。

城事人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过了上百座塔的一点点领悟
- 看完了上海12座古塔 (2人喜欢)
- 从雁门关到无定河的自驾之行总结 (2人喜欢)
- 从黄河走向无定河 (4人喜欢)
- 再一次走西口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