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利《共产党宣言》:第10章《共产党宣言》之《资产者和无产者》6
★无产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由工人主要参与的三重斗争: 第一重斗争是一般情况下会说工人被剥削被压迫,因为被剥削被压迫所以会反抗,然后斗争先是自发的,然后是自觉的,先是反抗个别资本家的后来变成具有阶级属性的反抗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他就登上历史舞台,大体这样讲述,但是你仔细读马克思文本,不是这样说的,他没有用一个从压迫到反抗,从自发到自觉,把整个画面完全的,从来没说工人和资本主义之间关系是有压迫就有反抗有自发就有自觉,表述方式是我们为了理解,容易把握,超出文本之外去掌握文本,我们对于他的外在强制。 马在这里说的很清楚,既然这样的一组劳动是一种彻底的由资本所强加的劳动,是一种失去劳动者之间的任何的有机具体的关系的劳动,这个对于从中世纪的工人地位当中走出来的这些劳动者来说,显然是和他本身劳动逻辑相不合的又一个逻辑。
1反对生产工具的斗争; 实际上是反对抽象劳动,用《形态》来说,工人在这里实现的第一重任务是取消劳动。不是说工人天生是劳动者,所以他就要谋求对劳动的解放,所以它只要能够劳动得到解放他就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外在的强加的抽象劳动,用马克思韦伯的话来说是典型的物的统治。这样的劳动和中世纪条件下长在土地下的农奴劳动和在行会制度下长成为师傅的师傅的有高度敬意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样的两种劳动都和劳动对象之间有具体关联、和这个劳动对象打交道的劳动者本身的特质之间有具体关联,那个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依旧保持着马克思说的自我劳动的特征。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彻底地瓦解掉剔除掉了自我劳动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人之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个形态,一定是反抗这样的强加的抽象劳动,反抗抽象强加劳动从表达形态是捣毁机器是反对生产工具,“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但是他真正释放出来的是和由资本逻辑所规定的抽象劳动所不同的另一个劳动的逻辑,工人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斗争本身就带出了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在现代社会当中,这样的斗争越来越淡化,因为在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体系中,越来越有规定者和被规定者,马克思说的彻底的被规定者们为了能够表达和这一种劳动所不一样的又一种劳动,实现对另一种劳动的一种承担,往往会在社会体系中力争进入到规定者行列,无论是在哪个技术的领域当中成为规定生活的技术的研发者,无论金融、产业等只要他能够越申到规定者行列,他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再度获得自主活动的特征,所以这个时候他会寻求转型,因为工人觉得捣毁机器这一点已经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证明为是无力的,然而他要重新保留这样的一种向往,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为权利而斗争 第二种斗争要理解,资产阶级是双重规定性。从他相对于被束缚在机器上的工人来说,是经济的规定性,从他相对于对特权等级的憎恨来说是政治的规定性。所谓政治规定性的实现,伴随着漫长的革命反动的政治斗争过程,谋求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形式平等关系,彻底否定掉人和人之间的特权关系,这种漫长的政治斗争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之下由大量的产业工人参与其中的政治斗争,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所展开的斗争也包括参与这样的政治斗争,参与这样的政治斗争对于工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平常的理解这个政治斗争是资产阶级利用产业工人的阶级,政治斗争的真正胜利的果实由资产阶级窃取的,因为资产阶级最后把代议制国家制作成管理共同事物的委员会而已,这样的国家反过头来支撑经济领域中发生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经济统治或经济剥削的关系。但同样在《宣言》中,马克思强调政治规定性和经济规定性之间又是有张力的,行政治革命所要求的人和人之间的形式平等关系实质上在某种意义上要求对在经济领域之中的人和人之间的达到极致程度的经济统治关系进行限定,否则人和人之间形式平等关系无法得到维系。工人参与这样的斗争,意味着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所提供的机制,然后去对自己在这个体系当中所具有的生存境况进行变革性斗争,这是典型的为了权利而斗争(struggle for rights)不是为了权力power,权利意味着是以国家为保证的,这个国家的的确确是资产阶级国家,但这个国家是宣称以平等为原则的、具有普遍性的,否则当年的产业工人不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 马克思并不反对工人参与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属于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框架中的斗争,甚至认为这种斗争会使得工人阶级成为在资本主义的体系内对资本和劳动进行抗争的重点。文本中马克思强调工人参与这样的斗争的意义是使得工人不仅仅是被局限在经济领域当中的要素,同时也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力量,因为他毕竟参与政治斗争,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经济统治要想能够被打破,必须要把反抗从经济领域提升到政治领域,马克思的第二种斗争。
3已经具有阶级革命高度的斗争。 具有阶级革命高度的斗争的前提 ①工人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改写 改写指原本工人和工人之间相互之间是排斥的、斗争和竞争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伴随着工人的前面两种斗争,两种斗争会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型,即日益自觉的寻求合理化,否则难以继续持续自己在市场中的优胜地位。推行合理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使得工人越来越受到,只要他依然是被规定的一方,不是规定一方的研发者,不是真正与资本合谋的一方,他们的生存处境会越来越类似相同,在机器驱逐劳动的大背景下,工人生存境况的一般性越来越成为首要的事实,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自觉已经组织起来,只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分离对立差异竞争慢慢同时加上另外一个要素:大家的生存境况实际上是同样的。 ②大量过剩人口。 普遍生存的条件+大量过剩人品,不仅仅是大家同样是被机器规定,被机器排斥,而且大家同样是在体系当中没有任何保证,资本主义体系随时使所有者这些人被甩出体系之外。两个客观前提使得工人斗争从前面两种形态斗争继续往下走,达到了这两个前提条件的自觉,这时候的斗争不仅仅使追求在体系内的权利。这个体系存在的一个本质特征随时可能被甩出体系之外,所以在体系内谋求权利斗争显然不解决根本性问题,而且这个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是不断地在合理化驱动之下变成抽象劳动的化身,所以反抗抽象劳动斗争不可能有任何出路。所以带着对这两个新的客观前提的自觉,这时候工人之反抗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变成是被甩出体系之外的曾经的工人开始自觉地展开针对整个体系的斗争。这样的斗争是前面两重斗争以及在前面两重斗争的促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觉转型所导致的再次结果。两重斗争→资产阶级社会发生转型→产生变化common→带来两大客观前提→带着两个前提自觉,斗争进入第三个层次。 这是他讲的和资本的逻辑不一样的蕴含在工人的斗争当中的又一个逻辑,所以我们会说马克思所讲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双重逻辑,资本逻辑;阶级斗争的逻辑,资本逻辑带出来是资本资本规定的劳动和自然,而阶级斗争带来的是与资本逻辑不一样的又一种劳动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所讲的对资本所规定的工人和蕴含在阶级斗争当中的和资本逻辑所不一样的又一个可能性,所以你看文本看似宣言体,没有逻辑,一个结论接着一个结论,显然马克思宣言是有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