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话语作为一种可能的失功能认知
今天和妈妈打电话,我跟她讲上一篇中“为什么不听道理了”的原因,妈妈说“是的,尽力了就好”,我笑,“您这成功地又讲了个道理”。不得不说,“尽力”话语和之前分析过的“进步”话语一样,都并非虚指,而是存在实义,有可能成为一种失功能的认知。恰好在《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一书中,治疗师检视了与“尽力”相关的中间信念(P238)。使用“检验信念的益处和弊端”的矫正技术,会谈如下:

书中也举出了一些有关于“尽力”相关信念的改进方法(P239),如下图,左侧是旧信念,右侧是更适应的信念。

“尽力”一般会理解为“竭尽全力”,因为“尽”就是“穷尽”的意思。“做事需要尽力,否则就是不道德”的信念,对我的失功能意义在于,很容易见到谁都觉得愧疚,尤其在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工作和学业方面,永远都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毕竟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法认为自己24小时都在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合理的方法进行工作学习;这影响我和权威人物的正常沟通(总觉得自己做任务时不够努力,因此很紧张),也导致我一旦没有在前期非常努力,就容易失去希望而倾向于放弃,工作和生活不平衡。之前也提过,大一上期末复习阶段,有段时间我和一位同学一起自习,他每天安排得有声有色,有学习的时间也有休闲的时间;我暗暗嫌弃他,甚至和他当面表达过,认为要复习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不应该晚上安排娱乐;但同时我又经常白天起不来,或者无法按照先前制定的计划推进任务,一味纠缠于某些章节或科目;最终我们一拍两散,我还暗暗觉得对方不行,但自己很容易失去行动力。这就是“尽力”话语给我造成的功能不良。
事实上“竭尽全力”的标准本来就很主观,你每天学8个小时叫做竭尽全力,我要不要学12个小时,有人在极端情况下还能通宵呢,如何衡量什么叫做尽力呢?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常常对于自我不是很坚定的人来说,最后就是用结果说话(权威人物就经常这么使用尽力话语批评下级),考不了第一、获得不了最高的荣誉,就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线索证明没有尽力;只有完全正确、极端优秀,才能感觉到安全,事实上此时也不一定就比结果一般时付出的努力多。这种完美结果式的尽力判断就很可能把自己推向强迫和焦虑之中,只要结果不极端优秀就陷入自我否定之中,认为不够尽力的自己无能、不可爱、不道德。也许对于做事和优秀适应性的态度应该是,做事的计划根据选定的时间来安排,以基本完成为先,如果有余力可以增加细节和创意、做得更好;即便这次没有做到很优秀,但只要还在这个行业里,想优秀的话,下次改变安排,还有优秀的机会。
即便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理直气壮,稍微做些事很容易认为自己尽力了的人,实际上也是自恋和欠缺安全感的。因为他非要把生活安排正当性的标准放在自我认定的对于工作/学业的尽力标准上,别人完全可以轻易地动摇这个认定。事实上,只要完成基本的功能、作出合理的努力,就应该认为自己是合格的工作者/学生;你可以适当地追求卓越,但不需要执着于论证自己已经在工作或学业上竭尽全力,这根本无从论证。
尽力话语还会影响生活的结构化:会导致夜晚要入睡时焦虑,觉得自己还能努力一把,影响规律作息,反而降低正常社会功能;还会让人肆意拓展工作/学业的时间,挤压生活上的计划,这种挤压不仅仅导致分给生活的时间减少,还有导致内在的压抑和反动,在工作/学业时间容易纵容自己分散注意力,在娱乐时总想放松且肆意延长,容易产生“这是最后一次玩,就多玩会儿”的想法。
因此,摆脱尽力信念而树立合理努力与平衡生活的信念(如图2),对我来说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