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使用心得
第一个手机是国产品牌的翻盖手机。黑白屏,没什么花里虎哨的功能。当然也不能安装手机软件。内置的唯一游戏是拼数字,类似于华容道那样,移动大块的拼图到特定的顺序。退役的原因是用坏了。大约是翻盖转轴的部分有导线折了,导致上盖顶端的听筒没有声音,听不了电话了。
二号机是另一个国产品牌的MTK系统滑盖手机,900多块。2.4英寸的触摸彩屏(电阻屏),可以播放视频、音乐。支持JAVA、蓝牙、拍照,可以安装一些软件。比起黑白屏幕的手机简直强太多了。拍了照片和用蓝牙和同学互传,存在手机里的课件也可以直接传过去,不用U盘,方便很多。退役的原因也是因为坏了。这次坏得很彻底,芯片坏了,几无修复可能。还在用这台手机的时候,徐HM对我说,进口品牌的手机做工、质量、手感都要比国产好上一个档次。我不以为意,觉得质量的差距远不及价格的差距。这个手机用了差不多3年,坏了以后又买了同品牌的手机。
三号机和二号机非常像,除了电阻屏换成非触摸屏平以外,几乎没有区别,价格非常便宜,只有500块。但徐HM之前对我说过的话一语成谶,质量非常不稳定,几个月就坏了,表现为无故自动还原成出场设置。虽然这个手机价格是最便宜的,但平均每天的使用成本其实是最贵的。现在,这个品牌因为错过了安卓的浪潮,已经销声匿迹了。
四号机是诺基亚E66。滑盖设计、2.4英寸的屏幕。选这个是因为受到了之前二号机的影响。毕竟,从黑白屏封闭系统到彩屏的MTK系统,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塞班系统支持安装软件、支持网上浏览、支持GPS地图,能挂微信等软件了。这一代给我的印象也非常震撼。之前计算手机成本的时候,我的算法是固定资产折旧的算法:价格除以使用期限。但E66让我的看法改变了:不仅是作为通讯工具的资产,同时也是电子词典、GPS地图、户外上网工具,集成了这么多功能,和传统的只有通讯单一功能的手机比使用成本似乎不公平了。之前徐HM说的外国品牌做工和质量问题我也感觉到了。滑盖的阻尼感、外壳的模具精度都非常好,比之前的国产机好不少。E66服役将近8年,中间短暂借用过一台三星手机作主力机,但不久以后,又换了回来。虽然目前为止,E66的购入价格是最贵的,但平均每天的使用成本反而是较低的。E66退役的原因是塞班系统实在过时了,原来塞班平台的手机软件都停止了更新。比如微信,很多安卓上支持的功能,塞班版已经不支持了。E66是服役时间最长的手机。也是唯一一个在全部功能都正常的情况下退役的手机。
五号机和六号机。五号机比E66稍微晚几个月,诺基亚7230。滑盖、2.4英寸的塞班S40手机——自从二号机以后,2.4英寸的屏幕就是我的下限了。可见二号机的影响有多深。价格700多块,和功能类似的三号机比,贵40%。不过质量真有保证。作为备用机,五号机一直用到现在。六号机是借来的,三星note4。这是我第一次用安卓手机,没有实体键盘真不适应。虽然是大品牌,但使用也有问题,经常死机,需要扣电池重起的那种。更新系统以后不死机了,但那时已经进入使用的末期了。虽是借用,但也被坑了一笔,当然,这和手机本身无关。
七号机是红米Note4X。选这个的时候,对安卓机没什么了解,对手机CPU性能多少才够用也没有概念,于是干脆对标六号机,买了红米的Note4X,大概900块。时隔8年,再用回了国产机。这次迭代印象也很深,超大屏幕、wifi、功能更全面的App,更不用说电子支付等新用法。七号机屏幕摔碎过一次,也是我惟一修过的手机。修手机的过程感受颇深,加深了我对西方经济学定价规律(相对于政经)的认识。之前已经写成日志了。用过七号机以后,我越来越觉得,“手机”这个名称要比“移动电话”好很多。因为今天的手机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能移动的电话的范围。说不定,当初有人发现“移动电话”这个名字格局小、视野窄,才另取了“手机”这个名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取名字的人真的有超越时代的洞见力。七号机退役的原因除了开始卡顿和电池容量下降以外,主要是触控屏的左侧逐渐失灵了。
八号机是红米Note 9 4G。价格999块。前几次换手机的时候,手机每次都有大的变化。黑白屏换彩屏、封闭系统变开放、GPS、wifi等功能不断加入。可是这次,三年过去了手机的变化却没那么大。无非CPU快一点、屏幕大了一点、存储容量升级一些。只有量变,并没有前几次那种质变。我想,这是因为手机行业目前已经成熟了吧,大幅度的创新变得很难。或者说发展速度下降了也未尝不可。
2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