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的快乐
最近过年,收到了来自团队小朋友们的新年祝福,令我意外的是,大家并没有复制粘贴千篇一律的拜年祝福,而是很用心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些似乎甚至是在微醺之后的肺腑之言:


想起前不久和一个朋友探讨,为什么我并没有来自家庭和经济的压力,明明可以轻松一点地生活,却偏偏要选择一份压力大又相对辛苦的工作。我很认真地回答他:一是因为我的职业生涯已经走到这一步,我需要去完成这最后的一个milestone,公司给了我足够的自由度,让我可以去挑战去实现一些东西,这是自我职业成长的选择;二是因为我很爱这个团队,虽然才来了4个月,但是大家想要努力成长、想要有所收获的愿望感染了我,让我想要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继续成长。最后我加了一句,我说这几年来,在经历过抑郁症的折磨之后,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利他是能给带我很多能量的事情。
朋友说他因为这句话而大哭了一场。所以今天,想要好好聊聊——利他,这件救我于深渊的事。
曾经的抑郁症少女,活成了一座孤岛
30岁之前的我都是一个非常不快乐的人,但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因为抑郁症。直到19年病发了4次,每次都会无法控制地大哭超过10天,加上严重的躯体化反应——胃炎,体重骤减,让我突然意识到,可能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
读了几十本心理学专著,也没有告诉我应该怎样逃出这个困境。越是纠结于过往,纠结于原生家庭,受害者心理就越是强烈:没有人真正爱我,没有人关心我,我只能保护自己,去对抗世界。
我把生活的全部重心放在了"我"身上:"我"要变强大,要聪明,要坚强,要优秀,要独立,要升职加薪,要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因为"我"只有我自己可以依靠,没有任何人可以帮我。
是,我在32岁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很多人从未想过的目标,过上了很多人认为"足够潇洒"的生活。可生活过着过着,反而好像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在我给自己编织的那个梦里,好像只有我一个人。目标实现了,然后呢?买房买车买岛走上人生巅峰?可那不是我想要的啊。那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带团队,我开始和大家一起成长了
我的第二份工作,也是改变我人生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跨国软件咨询公司。在这里工作的5年里,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归属感,感觉到被接纳。在这个极其扁平,人与人之间关系足够简单和融洽的组织里,我们所有的思考和表达都不会被评判,遇到棘手的问题,随时都有不同背景的同事伸出援手。这家公司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也让我开始学会无私地帮助他人。
17年我开始在这家公司承担管理职责,开始带团队。因为有强烈的企业文化基础和我前任leader的言传身教,我这个管理新手似乎自带出厂设置,管理团队的技能虽不见得炉火纯青,但也算是像模像样。大到团队全年规划,和其他国家leader的沟通,重要干系人管理,小到具体项目的执行、设计风格甚至文字,我都会和团队一起沟通,共同决策。
在我19年5月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团队的同学们在不舍之余,都说能理解我的选择。20年我32岁生日当晚凌晨,其中一个姑娘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段生日祝福:


原来那些用心良苦的时刻,都被他们记在心里了啊。曾经把初出茅庐的她扔去做一个大活动的owner,焦虑得她整夜整夜做噩梦,时不时发微信跟我咆哮。我只告诉她一件事: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拿不准的,可以来找我。我只会分享我的经验,但所有的事情要怎么推进,全凭自己。实在无法决策的时候,我来兜底。
是她告诉我,经历过那一次巨大的焦虑过后,她成长了很多。我说焦虑才会带来成长,因为焦虑意味着你会想办法,而不断想办法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和他们一起,我明白了带团队的本质不是成为一个司令官,而是要让所有人成为这条路上一起前行的同伴;我明白了带团队不是要让团队成为十个我,因为十个我有十个我的缺陷,而十个他们独立的自我,会弥补那一个我的缺陷;我更加明白了团队的核心是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也都有自己的诉求,而我的职责,是在满足公司对团队的定位和要求的同时,兼顾团队诉求和个人诉求。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带领了自己的第二个、第三个团队。团队成员们努力想要成长、获取技能、实现目标的心愿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让我自己要不断成长和进步,给他们更多、更自由的空间去探索和施展,也帮助他们去梳理问题,分享一些我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让他们自己去找寻解决方法。
我真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能在他们的职业成长道路上起到一丝一毫的作用,未来的人生路上只要回想起来,那段共同走过的旅程对彼此都有价值,对我自己而言,就已经是莫大的欣慰了。
做更多父母希望我做的事情
因为生性叛逆,我从小就没让父母省心。从小学到高中,对父母的耳提面命,一直是抵抗的姿态。小学的时候经常逃学,被我妈抓起来吊打,初高中更是一旦意见不合就吵架冷战,甚至摔门而出,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那会儿自我感觉挺好的,觉得那是一种"态度",是"反抗权威",是"做自己",认为所有一切束缚我天性的事情都是洪水猛兽,要不遗余力地去反抗。似乎全宇宙只有我的灵魂最高贵也最自由,其他人的感受?没所谓的。
比如小时候我妈总是很想带我出去参加各种她的朋友聚会、宴会,我从来嗤之以鼻。她的聚会关我什么事?一帮不认识的阿姨们总是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寒暄,拉家常,让我很是厌烦。所以一遇到这种场合,我都坚决不去,记忆中因为这件事跟我妈起码吵过十次八次,每次都以我妈的愤怒和委屈,以及我的抵死不从收尾。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被我妈吐槽说我是一个冷漠的人,那会儿我不屑一顾,冷漠就冷漠,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现在想来,那会儿跟傻逼一样的我,可能让我妈很伤心吧,毕竟谁都不愿意在家养个祖宗,不仅要给她花钱,照顾她,还得忍耐她的臭脾气,还有千方百计的作。
后来,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加上和父母的关系不断和解,我忍不住回头看我曾经干过的傻逼事,才发现原来当初那个愣头青是一个多么自私、自我、自恋的人,因为我口中的自由,是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代价的。我的反抗并没有为我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还增加了父母的伤心和烦恼,这反过来为我的自由蒙上了一层挥散不去的阴影,我潜意识里的愧疚,反而让这样的自由变得坚硬如铁,变得暗淡无光。
因此我现在更愿意去做父母希望我做的事情,让他们快乐。我会陪他们去参加他们的朋友聚会,和叔叔阿姨打打招呼,聊一些不咸不淡的话题,满足父母"展示"自己子女的愿望。也会在春节回家的时候陪他们打我并不喜欢,也不太会的麻将。他们脸上的笑容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因为它是双倍的:父母快乐,而我也因为使父母快乐而感到自我被认可,得到了更大的快乐。
写在最后
人之所以会利他,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自己所代表的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康德作为道德理性的最坚定维护者,他认为,如果某种行为体现人的责任,那本身就足以成为这种行为的充分理由。至于这种行为能否给行为者带来实际利益,只是次要的。利他就是这样一种行为。
而从我自身的体验来说,在我发自真心去帮助团队里每一个人成长,在我付出全力去为父母和朋友做他们希望我做的事情的时候,我并没有从任何理性的角度去考虑我是否会得到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回报,而仅仅是因为帮助别人这件事可以让我快乐。
现代人的快乐太奢侈了。我曾经把快乐维系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上,但看着它们一个个变成现实,我却并没有想象中快乐。那些写在我的简历里的冷冰冰的文字,无法代表我,它们只代表了我的工具属性。那我最终想要为世界留下些什么呢?当我脱离了"我"这个实体,不再只为"我"而活着,而是为了我的社会关系,为我爱的人而做点什么的时候,我发现我面前的世界变大了。如果说,我能从自我身上获得的快乐有10种,那么让他人快乐这件事能够给我带来的快乐就是10的倍数。
更何况,我依然相信吸引力法则。想要什么,就先成为什么。即使最终未能得偿所愿,但努力去和另一颗灵魂连接,真诚地相互帮助和理解的这份心意,虽然放大了看,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瞬间,但于我而言,就是我全部生命的价值所在,也会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啊。
愿我们都更敢于去付出和施予善意,也愿我们都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意义。
© 本文版权归 HeyMarjor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