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历十五、十六年——唐朝戍边将士的故事
【历史】
2月19日,《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发表,首次披露了解放军指战员在加勒万河谷牺牲的全过程。鲜血凝聚的报道,读罢令人唏嘘不已。当时就想写一些感慨,思虑再三后,还是决定舍去那些陈词滥调,转而为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大历十五年和大历十六年的故事。
说到十五年,历史爱好者很容易联想到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但是大历十五年并不是发生在明朝的故事,而是埋藏在唐朝西域尘埃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李豫从762年(宝应元年)登基至779年(大历十四年)驾崩,一共使用了四个年号,分别是宝应(762年4月-763年6月)、广德(763年7月-764年12月)、永泰(765年1月-766年10月)、大历(766年11月-779年12月)。大历是李豫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共计14年。
为什么笔者要把这些年号的年份详细到月份全部列举出来呢?因为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大历十五年和大历十六年。唐德宗李适(音阔)779年5月登基,当年并没有改元,沿用了其父代宗的年号,780年正月方才改元建中。所谓的大历十五年和大历十六年,按时间推断,其实是唐德宗的建中元年和建中二年。
但是,大历十五年和大历十六年又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出土文物上确实有这个纪年。通古斯巴什古城遗址曾经出土了一张“唐大历十五年李明借粮残契”,这个古城遗址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地区新和县,而隔壁的库车市也出土了“唐大历十六年杨三娘借钱契”,这些出土地点恰好都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辖区。虽然新疆经常出土奇奇怪怪的文物,但这种时间描述出现明显错误的文物还是非常罕见的,究其原因,要从安西都护府的设置说起。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昌纳入唐朝版图,唐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统辖西域。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龟兹(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也被纳入唐朝版图,安西都护府遂西迁至龟兹古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安西都护府下辖4镇、16府、72州之地,其中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史称“安西四镇”,是唐朝驻军西域的堡垒,也是远离唐朝中央的边疆版图。
唐玄宗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骤起,随着战乱在版图上蔓延,唐朝廷急调安西、北庭都护府以及河西、陇右两道骁勇善战的精锐驻军一齐入关平叛,西域防务瞬间空虚。一直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立即趁虚而入,攻占了河西与陇右。唐朝深陷危局,即使丢失了河西走廊,也根本无暇西顾,于是和远在河西之外的安西、北庭都护府失去了联系。
联系虽然断绝,安西和北庭的留守军队仍然默默坚守着阵地,但此后多年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基本都是历史空白,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语。人们对细节一无所知,只能从出土文物一探究竟。此时,安西四镇的守将是留后郭昕,伊西、北亭都护府的守将是节度使曹令忠,二人率军与沙陀、回鹘二族结盟,史载“吐蕃久攻而不下”。
留后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临时代理职务,可以理解为代省长。史书记载郭昕任四镇留后是肃宗末年,而肃宗于762年驾崩,则郭昕的就职时间最晚也是762年,实际上可能还更早一些。郭昕绝对想不到他这“安西省代省长”一代就代到了大历十六年(公元781年)。在断绝联系的头几年,郭昕还是能断断续续获得唐朝的一些消息,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出土文物的大历年号也能看出,西域百姓肯定已经使用过前面的宝应、广德、永泰等年号,才轮到了年号大历登场。大历之后,两头又陷入长久的失联,郭昕和曹令忠连唐代宗死了也不知道,于是才让“大历”一直用到了第十六年。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昕和曹令忠的信使辗转绕道遥远北方的蒙古高原才终于到达长安。时任皇帝唐德宗李适震惊地发现,本以为早已失守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竟然还未被吐蕃攻破!郭昕的信使同时还带去了另一个失联已久地区伊州消息,当河西、陇右相继陷落之时,刺史袁光庭坚守伊州,战斗至城内再无兵卒和粮草,最后自焚殉国,而这个消息竟已是将近20年前的事了。
李适痛快地嘉奖了坚守西域的战士。资治通鉴记载,郭昕从代理性质的留后升级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曹令忠也升级为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甚至还被赐国姓李,从此改名李元忠;追赠袁光庭工部尚书;其他将士“皆迁七资”,意思是连升七级。
《宋史·岳飞传》记载,上头要给岳飞的养子岳云奖励“迁三资”,岳飞不肯接受,推辞说:“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升一级,男云遽躐崇资,何以服众?”岳飞连给儿子“迁三资”都嫌奖得太多,难以服众,唐德宗却直接给所有士兵来了个“迁七资”。从嘉奖看,唐德宗不可谓不大方。然而,嘴上大方又有什么用呢?都是些虚无缥缈的头衔罢了。
戍边将士年年悲壮地浴血死战是真的,戍边将士从少年华发到满头白雪是真的,戍边将士终身守护祖国土地的赤胆忠心是真的。把他们抛弃在西域边陲自生自灭的唐朝廷也是真的。
德宗开出了大大的空头支票,急需援助的安西和北庭却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援助。五年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李元忠病死,部将杨袭古接任北庭都护。贞元六年(790年),北庭陷落。一年后,杨袭古死于回鹘人之手。而郭昕所守的安西四镇,自此彻底杳无音讯,连其何时落入吐蕃之手都无从知晓,历史学家也只能靠猜。
关于郭昕最后的记载来自于名僧悟空。这个悟空他不姓孙,俗名车奉朝,也去西天取了真经。贞元五年(789年),悟空从天竺回国,一路上见到了疏勒镇守使鲁阳、于阗镇守使郑据、焉耆镇守使杨日佑,以及,镇守在安西都护府总部龟兹的郭昕。悟空回到长安后,另一位高僧园照拜访了他,并把他在安西都护府的经历写进了《悟空入竺记》。
大历十五、十六年,安西都护府的故事有始无终。不是没有终点,而是根本不知其所终。据猜,安西都护府最终的陷落时间是公元808年,郭昕也许在那之前就已战死。再过半个世纪,张议潮的归义军收复河西走廊,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基辛格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认为应该改改——“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着,在新中国,他们被保护得最好。”无论是安西都护府的将士们近半个世纪的坚守,还是加勒万河谷的指战员们用血肉筑起的长城,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十》:
郭昕,肃宗末为四镇留后。自关、陇陷蕃,为虏所隔,其四镇、北庭使额,李嗣业、荔非元礼皆遥领之。昕阻隔十五年,建中二年,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俱遣使于朝,德宗嘉之。诏曰:"四镇、二庭,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次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尊朝法,皆候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可北庭大都护;四镇节度留后郭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其将吏已下叙官,可超七资。"
李元忠,本姓曹,名令忠,以功赐姓名。时昕使自回纥历诸蕃部,方达于朝。又有袁光庭者,为伊州刺史,陇右诸郡皆陷,光庭坚守伊州,吐蕃攻之累年,兵尽食竭,光庭先刃其妻子,自焚而死。因昕使知之,赠工部尚书。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
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隔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馀年。至是,遣使间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上嘉之。秋,七月,戊午朔,加元忠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以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将士皆迁七资。元忠姓名,朝廷所赐也,本姓曹,名令忠;昕,子仪弟之子也。
丙子,赠故伊州刺史袁光庭工部尚书。光庭天宝末为伊州刺史,吐蕃陷河、陇,光庭坚守累年,吐蕃百方诱之,不下。粮竭兵尽,城且陷,光庭先杀妻子,然后自焚。郭昕使至,朝廷始知之,故赠官。
《悟空入竺记·节选》:
如是行李经历三年。备涉艰难。捐躯委命。誓心报国。愿奉君亲圣慈曲临。渐届疏勒(一名沙勒)时王裴冷冷。镇守使鲁阳。留住五月。次至于阗(亦云于遁或云豁丹)梵云瞿萨怛那(唐言地乳国)王尉迟曜。镇守使郑据。延住六月。次威戎城亦名钵浣国。正曰怖汗国。镇守使苏岑。次据瑟得城使卖诠。次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捡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于此城住一年有余。次至乌耆国王龙如林。镇守使扬日祐。延留三月。从此又发至北庭州本道节度使御史大夫杨袭古。……时逢圣朝四镇北庭宣慰使中使段明秀来至北庭。洎贞元五年己巳之岁九月十三日。与本道奏事官节度押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程锷等。随使入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