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读书会发言——《活着》
首先感谢我们读书群的共读,让我有机会或者说有动力读一下《活着》,然后又因此引发对余华的兴趣,填充式阅读进了我的整个阅读体系。确实收获很大。
那说回《活着》这本书,这里的每一个苦难甚至死亡,我觉得都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他们所遭遇的,是某些年代,甚至也包括当前社会的缩影。
余华他自己总结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觉得这个总结基本就也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想法。福贵他所经历的,和被发生的事件,他没有选择在任何一个节点说我不过了,我放弃自己的生命,都没有。他虽然也并不是说和命运握手言和,但是,他也没有沉默,他背负着这命运,讲述这命运,继续在这个命运里前行。
当然这是文学作品,现实中是不是有这么多苦难陆续地、同时地发生在一个人的命运上?也许有,但是可能离我们很远。而既然如此,那么文学作品就需要集中地突出地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让我们知道,苦到极致痛到极致,在这样的一个人物身上,如何展现出来了。而他又会有怎样的面貌改变。
所以,可能看任何一本讲述人的历史的书,甚至讲某个社会的社科书、纪实书,其实,他们都是讲的关于活着的故事,关于活着的活法。
余华的第一本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它的气质与《活着》不太一样,虽然同样充斥着大量的离散与死亡,却是一个相对温情版的活着。一个很多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自己,或者自己的片断的活着。
写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就更简单了,语言简单,故事简单,人物情感的宣泄也简单。再用近乎戏谑的方式说大跃进、饥荒、文革这些历史,然后这里不止一个许三观,都用自己的方式顶天立地地活着。
然后到了《兄弟》,这本书拥有上下部的感人长度,我也是今天刚读完,这本里把活着里面没有细细说的苦,再翻出来放大一遍,又把许三观里没有涉及到的荒诞,那些躁动,离谱,下流,全都摆在明面上让你看。这是一部寓言式的活着。
余华还有一句话,他说“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那我们今天做的这个读书会的分享,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发言,我们在读过了活着这样的文学作品之后,它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然后在我们日后的阅读,甚至在日后的生活中,都会带着读过这本书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