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现“蛇吞象”:天山股份或成“中国神泥”!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开年真可谓是好戏连台。
昨晚一声惊雷,A股市场再现“蛇吞象”的故事!而这一次,主角轮到了天山股份。作为中国建材旗下水泥资产整合的平台,天山股份可望超越海螺水泥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新龙头。
千亿收购定案
3月2日晚,天山股份公告称,该公司拟采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中国建材等26名交易对方购买中联水泥100%股权、南方水泥约99.93%股权、西南水泥约95.72%股权及中材水泥100%股权等资产,标的资产总对价为981.42亿元。

公告截图
公告显示,天山股份此次近千亿元收购的资产具体为:中联水泥标的资产作价219.65亿元,南方水泥标的资产作价487.70亿元,西南水泥标的资产作价160.89亿元,中材水泥标的资产作价113.20亿元。
其中,天山股份以发行股份的形式对价支付941.71亿元,本次发行股份的价格为13.38元/股,发行股票数量合计为70.38亿股;此外,以现金形式支付39.71亿元。
另据当日公告,天山股份拟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收购前,中国建材持有天山股份45.87%的股份。收购完成后,在不考虑配套募集资金的情况下,中国建材将持有天山股份87.51%的股份,持股共计70.77亿股。
公告透露,本次交易前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中国建材集团,最终实际控制人均为国务院国资委,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交易完成后,天山股份社会公众股持股比例高于10%,上市公司仍具备股票上市条件。
新“泥茅”诞生?
据官方数据显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天山股份将成为中国建材旗下最大的上市公司。同时,该公司也将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龙头,营收和产能将超过目前A股水泥龙头海螺水泥。而981亿元的并购规模,也使其成为了A股史上第二大并购重组案,仅次于招商蛇口的1458亿元。
从2019年的财报数据来看,天山股份营收仅96.88亿元,净利润为16.36亿元。重组完成后的天山股份,总营收则飙升到大约1676亿元,净利润也猛增到120亿元以上,总资产约为2535亿元。同期,有着“泥茅”之称的海螺水泥营收为1570亿元,净利润为336亿元,总资产为1788亿元。
同时从产能上看,天山股份水泥产能将提升至约4.3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将提升至3亿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产能将提升至4亿立方米以上,跃居全国第一。
可以看出,天山股份在产能、营收和总资产上有望超越海螺水泥,成为新的“泥茅”。

中联水泥(图片来自企业官网)
光鲜背后的隐秘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天山股份依旧存在不少令人烦忧的事情。
虽然在产能和总资产等规模上天山股份一跃成为了全国龙头,但是,“一哥”的位置恐怕没那么稳。这是为何呢?
实际上,天山股份在净利润、净资产和负债率方面都存在令市场十分担忧的地方,与海螺水泥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仍然以2019年的数据作为参考,在净利润方面,重组完成后,天山股份总净利润大约为126亿元。这一数据远低于海螺水泥的336亿元。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7倍。
从净资产方面看,重组完成后,天山股份为792亿元,而同期海螺水泥则为1374亿元。前者净资产明显低于后者。
从负债率方面看,重组完成后,天山股份的负债率将达到70%以上,而海螺水泥的负债率仅为20%左右。显而易见,前者负债率远高于后者,也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净利润。
那么,2020年的数据又是多少呢?

海螺水泥财报表
根据上司公司的财报,2020年前三季度,海螺水泥营收为1240亿元,同比增长11.9%;净利润为247亿元,同比增长3.8%;净资产为1576亿元,负债率约20%。
那么,同期天山股份又是多少呢?
据公开可查的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仅上市公司天山股份的营收为61.12亿元,同比-15.6%;净利润为11.44亿元,同比-3.1%。而由于重组标的中联水泥、南方水泥、西南水泥和中材水泥等非上市公司,相关财报数据并无官方披露,暂不可查。
不过,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水泥行业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整体较为平稳。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23.77亿吨,同比增长1.6%。因此,预计2020年数据将与2019年大体相当。
由此可以推算,重组后的天山股份在产能和总资产规模上超过海螺水泥,但是在净资产和净利润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负债率太高则严重制约着其盈利水平。
市场表现如何?
2020年8月,天山股份曾披露了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的预案公告,随后其股价连续大涨并冲上25元,最高报价为25.34元。其后逐渐回落。
2021年3月3日,随着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敲定,当日天山股份股价开盘大涨,截止收盘大涨6.63%,报收18.01元,市值188.88亿元。

天山股份股价K线图
网友们可能会关心,天山股份后续走势如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根据其公司发展战略和盈利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参考国内外环境和市场情绪得出合理的溢价,自我评估一个大致的价格区间即可。在这里笔者也就不多言了。(文/Jacky)